“山在说,红军手迹,情深意长
水在说,红军手迹,情深意长
2025年4月25日
四面山红军手迹90周年座谈会
在江津区四面山镇召开
彼时四面山镇林海村
四面山学校的孩子们正行走在“红军桥”上
齐声唱着他们最熟悉的歌谣
悠扬歌声诉说着一段以命相护的动人故事——90年前,林海村村民唐树田父子冒着被砍头的风险,将7名身负重伤的红军战士藏进四面山深处。60多个日夜生死相托的鱼水深情,凝结在战士们留下的900余字手迹中。90年以来,这份珍贵手迹被深藏、被发现和被传承的故事,恰似跨越时空的深情回信,让军民血脉相连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持续流淌。
▲7位红军当年的藏身地——石岩寨 图为石岩寨后门
“这份手迹,是重庆境内发现的有关土城战役的唯一原始资料,是保存在重庆唯一的红军长征一级文物,也是保存在重庆、唯一有完整的证据链支撑的军民鱼水情的真实历史,革命军队和人民‘双拥模范’的历史见证。”著名文史专家、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教授表示。
▲唐文书介绍红军手迹所藏位置
跟着故事主人公唐树田孙女唐文书的步伐,我们再次踏上了那条为红军送饭的路,重访那份血与火淬炼下的生死相托,感受那穿越时空的军民鱼水情,如何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为最动人的精神丰碑。
58岁的唐文书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多年前,父亲唐安华临终前的最后一次讲述,“那年我8岁,背着背篼,给山上的红军送饭……”
背篼里星光熠熠
2005年,78岁的唐安华在修葺老屋时,一个意外的发现,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革命往事。他从烟囱与土墙的夹缝中摸出一叠泛黄的皮纸,这叠珍贵的手迹,便是如今收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土城战役红军手迹”。这叠手迹共有4张,附1张附页,上面密密麻麻写着900余字,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又充满温情的岁月。
▲土城战役红军手迹(仿制件),原件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二月二十七日,土城战役激战一天一夜,我方伤亡严重,上级决定,大部队立即转移,上级指示伤员分头转到后方。”“在飞鸽九凤山(江津四面山洪海村)七名红军养伤治疗经过,在唐树田(唐安华之父)家人保存,组织查证,我们七名红军是:陈远明、吴贞和、廖永江、彭迁高、杨玉生、张光荣和周永和等。”——手迹记载。
“父亲和我将伤员藏进深山里的石岩寨,每天清晨和深夜用背篼装上饭菜和汤药,掩盖上杂草,走1个多小时山路给红军送去。”站在陡峭的九凤山上山石梯前,唐文书模仿着父亲唐安华的语气,“背篼要压在右肩上,草要堆得多些,莫让饭篮和药罐碰出响声。”
▲唐文书介绍,当时她的爷爷和父亲就是沿着石梯上九凤山为红军送饭
1935年的冬夜格外寒冷,8岁的唐安华跟着父亲唐树田走在去石岩寨的山路上,背篼底层藏着新熬的草药和米糊糊,上层覆盖着刚割的蕨草。“月光好的时候,能看见父亲背篼上的补丁,都是母亲用旧衣襟补的,发着光。”等到伤员吃完,父子俩又装上九凤山精通刀伤药的周和尚采的草药,背着背篼沿途返回。
“爷爷说,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部队,哪能不管?”唐文书回忆,伤员们藏在九凤山的石岩寨,白天躲在岩洞里,晚上才敢到庙里换药。
“那时,山上有土匪,还有民团的人巡逻,收留红军被发现,是要被杀头的。”72岁的林海村村民李光银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经常簇拥着唐安华请他讲当年照顾红军伤员的故事。
▲ 唐家人为红军伤员做饭使用的吊锅(唐文书口述)
“唐父子每天换着给我们送水、送菜、送药……我们在庙里过了一个春节,唐父子给我们送来白酒、猪脚、汤元……”——手迹记载。
“那年除夕,爷爷把家里藏着的腊猪脚取了出来,炖汤时飘出的香味,让冬夜都温暖了起来。”唐文书的声音有些哽咽。
深藏手迹70年
红军在乡亲的温情呵护中过了一个好年,也养好了伤。临行前,他们偷偷砍来杉木,在茶坝河上搭起了木桥。“他们说,不能让乡亲们再踩着石头过河。”唐文书指着远处的“红军桥”。如今这座桥依旧屹立,连接着村民的往来,也连接着那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到四月五日,大多数同志伤也治好,组织决定返回部队,只有吴贞和同志伤还未好,组织决定把他留下医治,我们七人走时六十多天唐老人一文钱都不要我们” “凌晨分别走时,大家都掉泪哭了,吃酒时,我们七名战士都说一定回来看望唐、陶二位老人,组织上再三感谢。此文字依据留给唐老人保存,组织查证。”——手迹记载。
“唐家人收留红军60多天,负责他们的吃、住、医,还分文不取,他们要顶着多大的风险,这是过命的交情啊。”李光银说。
红军战士对百姓冒死收留、悉心救护无以回报,写下这份手迹,希望作为革命成功后回报人民的见证。
“红军临走时给我们留下了字条,并叮嘱,必须见到红军才能拿出来,要不然,全家就有遭杀头的危险。爷爷就独自将手迹悄悄收藏,直至去世也没有告诉任何人。”唐文书说,“后来,大概是1980年,父亲在拆老屋时,从厨房的灶壁缝中找到了这几页纸张。因为不识字,他们并不知道字条上写了什么,又偷偷把它们藏到了烟囱与土墙的夹缝中。”
▲几经修缮的唐家老屋
直到2005年,唐家再次修整房屋,红军手迹才终得公开。唐安华毫不犹豫地将手迹捐给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当专家鉴定这是重庆唯一的红军长征一级文物时,唐家人只是质朴地说:“这是红军留给老百姓的念想,应该让更多人知道。”
“父亲经常教育我们兄妹要听党的话,去世时还特别嘱咐过我们,不能因为唐家人曾经帮助过红军而向政府要求优待照顾。正是受到父亲的影响,二哥唐文祥从小立志保家卫国,曾去西藏当兵。”唐文书说。
唐家人的热心与担当早已刻进骨子里——李光银告诉记者,唐安华会木工,村里哪家人修房子他都主动去帮忙,他家有三个儿子,力气活都抢着帮着干,从来分文不取。
永不褪色的歌谣
“奶奶,红军叔叔后来回来过吗?”四面山学校学生刘圆圆仰着小脸问道。唐文书微笑着点点头。
在红军手迹的附页上,写着“吴贞和地址:温水区五保一甲 小地名娄底新店子 一九四三年八月十五中秋”。
原来,当年吴贞和痊愈离开后,心中始终惦念着救命恩人唐家人。1943年的中秋节,他怀着满心的感激与思念,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再次回到了四面山。然而恰逢不巧,唐家的大人们都外出劳作了,只留下年仅16岁的唐安华在家。吴贞和满心遗憾,便在纸上郑重地写下自己的地址,交到唐安华手中,盼望着日后能与唐家人再续情谊。
“他没见到我爷爷,便把地址写在了纸上。”唐文书声音低沉,“可惜爷爷和父亲都不识字。”由于唐家人不识字,加之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直到吴贞和1975年去世,他也没能和唐家人再见上一面,这成了他心中永远的遗憾。
手迹现世后,吴贞和的儿子吴炳银终于带着家人来到四面山,见到了他父亲生前心心念念的救命恩人。曾经悉心照顾红军们的唐树田已经去世,当年跟着父亲送饭的唐安华也已两鬓斑白。
唐文书回忆起两家人见面的场景,吴炳银紧紧握着唐安华的手,泪水模糊了双眼:“父亲临终前,最惦念的就是当面说声谢谢。”
唐家和红军的故事,就像一颗红色的种子,在四面山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为四面山注入了永不磨灭的红色基因。这份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四面山人。林海村工作人员吴昆竺告诉记者,林海村就有30多人参军,保家卫国,其中岳高元、岳凤波父子两代人更是传承着这份红色精神,先后投身军营。
这段穿越九十载光阴的深情守望,如今正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江津区正全力构建“军民鱼水情”红色IP,通过设计主题线路、创新沉浸式展陈等,让游客通过数字互动亲历“六十天守护”的动人场景,让四面山的苍翠林海与红色记忆深度交融。
四面山镇、贵州习水县土城镇和大坡镇签署合作协议,整合核心红色资源,打造“红色研学”“生态红旅”等特色旅游产品和跨区域精品线,共建“渝黔红色资源融合发展示范区”,实现红色资源创新传承利用。
前不久又传来喜讯——在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上,江津区连续第八次荣膺“双拥模范城”称号。这份殊荣,正是对这片红色热土上军民鱼水情最生动的当代诠释。
暮色中的红军桥熠熠生辉,孩子们清亮的歌声在山谷回荡:“红军桥升起的太阳在诵读,红军寨挂着的月亮在歌唱……”桥下流水潺潺,似在低语:军民如山水,永远相依。
历史与当下在此刻交响共鸣
90年前背篼里的星光
早已化作照亮时代的精神火炬
900字的手书
承载着永不褪色的鱼水深情
在青山绿水间代代传唱
历久弥新
记者:刘星欣 吕晓 王笑伊
视频编辑:周 杭
编辑:胡苓莉 编审:胡德赛
值班副总编辑:易志慧
总编辑:黄 艳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别忘了
点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