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桂阳县 00 后男子小朱反复改名的事件成功 “出圈”,登上热搜,成为公众热议焦点。4 月 27 日,小朱申请的 48 字超长名字被公安机关驳回后,又迅速发起 “周黄帝武则天” 的改名申请,还称这是最后一次申请,这一系列操作可谓赚足眼球。
小朱原名朱云飞,2025 年 1 月成功改名 “朱雀玄武敕令”,4 月 16 日申请更名 “周天紫薇大帝” 未通过,紧接着又申请 48 字长名。小朱坚称自己并非炒作,只是出于 “爱好”。然而,无论申请通过与否,他都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公众对姓名更改规则的质疑声也随之而起。毕竟,频繁且奇特的改名行为,打破了大众对姓名常规的认知。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黄晓宇针对改名的法律准则进行了详细解析。虽然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权,但起名、改名并非能随心所欲。我国多部法律法规都对身份姓名有所规定,如《民法典》《居民身份证法》等。一般情况下,自然人应随父姓或母姓,特殊情形下可在父姓母姓外选取姓氏,少数民族则可遵从本民族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2007 年公安部起草的《姓名登记条例(初稿)》规定,姓名通常为 2 - 3 个汉字(单姓)或 3 - 4 个汉字(复姓或父母双姓组合),总字数在 2 - 6 个汉字之间,同时禁用已简化的繁体字、自造字等,损害国家民族尊严、违背良俗等词汇也禁止使用,不过该条例至今仍是初稿。此外,现行法律法规虽未明确改名时间间隔,但实践中公安机关会审查改名必要性,无充分理由可能被拒。而且改名后要及时更新各类关联证件及账户信息,保留相关证明文件,避免纠纷。
小朱的改名风波,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自我表达的强烈需求。在社交媒体时代,姓名早已超越传统身份识别的功能,成为个人品牌塑造的一部分。不少网友认为,小朱的行为虽然极端,但也反映了年轻一代对个性化标签的追求。然而,如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平衡个性与规范,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事实上,类似的改名争议并非孤例。此前,曾有家长为孩子取名“王者荣耀”“谢祖隆恩”等引发热议,甚至有人因使用生僻字导致生活不便。这些案例都说明,姓名不仅是个人选择,还涉及社会管理、文化传承等多重因素。法律专家指出,姓名权的行使应当兼顾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避免因过度标新立异而增加公共管理成本。
另一方面,公众对小朱事件的关注,也暴露出当前姓名登记制度的模糊地带。尽管《姓名登记条例(初稿)》提供了参考标准,但尚未正式施行,导致各地执行尺度不一。有学者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快完善姓名管理法规,明确改名次数、间隔时间等细则,同时加强公众普法宣传,减少因认知偏差引发的争议。
从更深层次看,这场改名风波也引发了关于“名字与身份认同”的思考。在传统文化中,姓名承载着家族期望与文化寓意;而在现代社会中,它逐渐演变为个人价值观的投射。或许,与其频繁更改姓名,不如通过其他方式实现自我表达,比如艺术创作、职业成就等,既能彰显个性,又能避免法律风险。
小朱反复改名事件,让我们重新审视姓名权的边界。追求个性本无可厚非,但也要在法律和社会规则的框架内。姓名不仅是个人标识,还涉及社会管理与生活便利。此次事件也提醒公众,了解姓名相关法律规定,在行使权利时兼顾合理性与必要性。你对小朱反复改名怎么看?对于姓名更改规则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用真实的记录,笔者要为那些平凡和不凡发声!我们相信,真实故事,更具说服力,更感动人心。更多资讯请关注:艺飞说!
#时事热点我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