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盐城市盐都区的乡村振兴版图上,一颗小小的蓝莓,正悄然书写着令人瞩目的发展篇章。当下,盐城市蓝甜莓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盐都台创园打造的“莓好生活村”,以150亩蓝莓种植基地为依托,走出了一条跨村联合,产业富民的创新之路,成为江苏省乡村产业发展的生动样本。
“蓝莓属于朝阳产业,我们今年年产量预计达2.5万斤,零售价波动不大。从单价上看,蓝莓的经济效益比很多水果都高。”盐都区台创园富王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盐城市蓝甜莓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付加话语间满是自信。在盐城,蓝莓产业已从零星种植迈向规模化发展,而“莓好生活村”正是其中的璀璨明珠。
这片占地150亩的蓝莓园,通过“抖音直播+商超配送+社区团购+线下零售”等多元销售模式,致力于让盐城人民都能品尝到最新鲜可口的蓝莓。
紫牛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何书记等干部的示范带领下,村民们自发利用新媒体平台。一条条展现蓝莓园日常的充满乡土气息趣味视频,既醒目又“带货”,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目光。园区还推出沉浸式采摘体验,举办多场亲子研学活动。随着五一假期的临近,更多惊喜活动正蓄势待发。
值得关注的是,“莓好生活村”的成功并非偶然,背后是盐城创新的乡村发展模式。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专程采访了盐城市盐都区台创园管委会副主任杨建国。“把蓝莓作为产业打造,在盐城我们是第一家。前期做了充分的调研和考察,利用台创园‘强村公司三年培育计划’,实施‘强村带弱村’抱团发展策略,以李庄村为龙头,联合程实村、民强村、新杨村、富王社区,成立花果产业联合党支部,整合分散的土地、资金和劳动力资源,利用江苏省级经济薄弱村补助资金320万元,盘活闲置大棚30万平方米。”杨建国介绍,台创园先行引进了安徽凤阳小岗蓝莓公司出种苗、技术、资金占股44%,李庄村以大棚资产入股,占股16%,其他经济薄弱村则以政策扶持资金、创富贷资金形式入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赢,总投资额为640万元。今年台创园的蓝莓预计收入可达150万元,扣除肥料、人工、水电等成本后,净利润率高达50%,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此外,一颗小小蓝莓,也激活了“家门口经济”,公司提供种植、分拣、物流等岗位100余个,周边五个农家乐乘势而上,双休日节假日迎来经营新热潮。
从一颗蓝莓到一个产业,从单打独斗到跨村抱团,从6个大棚到54个大棚,盐城“莓好生活村”不仅让蓝莓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果”,更探索出一条产业兴旺、乡村秀美、农民富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彰显出新时代江苏农村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周珉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