疙瘩汤,是一道北方家庭常见的面食。
做法可简可繁。可以是一道快餐,十几分钟就可以做好,作为早餐的汤品。也可以是一道功夫菜,花上几个小时,成为宴席的主角。
朴实无华的疙瘩汤,其实是道功夫菜
入选东营“非遗特色美食”的大虾疙瘩汤,就是这样一道功夫菜。如村长家的疙瘩汤厨务部总经理牛金光所说:“如今网络上所展示的,往往只是配方的一部分,即配料单子。而在实际操作中,火候的掌控、原料的处理方式、烹饪的顺序等都至关重要,稍有差池便可能导致味道的千差万别。”
要想做出非遗版的大虾疙瘩汤,还真没那么容易。
功夫菜:于细节处见匠心
“非遗版”大虾疙瘩汤其貌平平,但其工艺极其讲究繁复,共24道工序,非常考验厨师的技艺和耐心。即便村长家的疙瘩汤公开了《大虾疙瘩汤作业指导书》(以下简称“指导书”),但没有一点手艺,想做出来还是比较难的。
朴实无华的疙瘩汤,其实是道功夫菜
首先是食材处理,有比较详细严苛的要求。指导书明确要求:大虾必须自然解冻,不要用淡水浸泡。淡水浸泡会导致虾肉细胞吸水膨胀,鲜味物质(如游离氨基酸、核苷酸等)溶解到水中,导致鲜味变差。青萝卜只选用绿色的部分,擦成8CM的长丝。绿色部分甜脆多汁,适合煮汤;而白色的部分较辣,不适合煮汤。大葱只用葱白,不用葱心和葱叶。葱白主要用来炸葱油,葱心和葱叶没有什么作用,还会产生干扰。总的原则:只选用食材的精华部分,充分利用食材的优势。
其次是火候的掌控,既是经验的结晶,也是科学的指导。加工虾脑时,先用中火烧开,再用小火熬制30分钟。熬制虾脑时要用勺子不停地搅动和挤压,将虾脑中的虾青素熬制出来。加工高汤要熬足240分钟,猪大骨棒、鸡骨架和饮用水的比例为4:1:5,中火烧开汆出浮沫捞出,将汆好水的猪大骨棒、鸡骨架捞出,再加上饮用水熬240分钟,达到汤色浓白、形似牛奶、口味鲜醇的标准。煸炒萝卜丝的时间为10秒、面疙瘩入锅烧制的时间为60秒、出锅后疙瘩汤碗的温度需加热到60℃,每个环节对火候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高汤要熬足240分钟
烹饪的顺序更是法度严谨、丝毫不乱。共九大步骤:葱花炝锅,将葱花炒至金黄色;煸炒大虾,炒出香味;煸炒萝卜丝,加入味美达;味美达烹香后,将高汤顺着锅边加入;加入虾脑、文蛤精、鸡粉调味;加入面疙瘩;下入搅拌均匀的油面;关小火,淋鸡蛋液;疙瘩汤碗内放入香菜末,盛疙瘩汤。一步不能少,一步不能乱,才能做出“非遗版”大虾疙瘩汤。
从熬制高汤的时间开始算,做好一份大虾疙瘩汤,起码需要5个小时左右,和十几分钟做好的家常版完全是两个概念。食材处理、火候掌控、烹饪顺序,每个细节都要求精细、纹丝不乱,确实是一道功夫菜。
四代传承:从“家乡味”走向“标准化”
疙瘩汤这道面食,在北方已有上千年的时间。根据传说,大虾疙瘩汤也有一千多年的时间。
而“非遗版”的大虾疙瘩汤,其制作技艺可追溯至1905年,由东营饮食匠人代凤祥以家常疙瘩汤为基础创制。初代配方较为简朴(仅以面疙瘩、酱油、西红柿调味)。因当时社会经济萧条,百姓生活困难,而疙瘩汤售价便宜,味道鲜美,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历经四代传承,代氏家族不断革新:
第二代代清仁(1937年)首创虾脑提鲜工艺,以渤海大虾熬制汤底,奠定“鲜”味根基;
第三代代永兴(1969年)融入潍坊萝卜丝、鸡蛋等辅料,平衡营养与口感;
第四代代景国(1993年至今)进一步革新,研发油面勾芡工艺提升汤体滑润度,并制定24道标准化工序,确保面疙瘩直径精准至6-8毫米。
至第四代传人代景国,创立了餐饮品牌“村长家的疙瘩汤”。并把推广“大虾疙瘩汤”列为使命,对工艺的标准化进行了规范。不同于传统面疙瘩的制作使用的漏勺法、筷子搅拌法,村长家为控制面疙瘩大小,专门发明制作了箅子架,从根源上解决了这疙瘩大小不均的状况。将各项制作工艺进行量化,实现了标准化,降低了制作难度,极其利于推广。
标准化的面疙瘩制作法,降低了这道菜推广的难度
把家乡味“标准化”。无论什么时候、哪个门店,大虾疙瘩汤都是东营人记忆中的味道。
奋斗:东营的城市底色
东营是一个奋斗出来的城市。
从胜利油田开拓者在盐碱滩竖起井架,到垦荒者将荒原变为粮仓,再到各行业工作者坚守岗位,东营人共同书写了东营的发展奇迹,让“奋斗”成为这座城市的鲜明底色。从盐碱地到国家园林城市,从石油城到国际石油城市,奋斗让东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低调务实、内涵丰富的大虾疙瘩汤陪伴了东营的奋斗史。油田会战时有它,垦荒盐碱地时有它,白手起家时有它,庆功祝酒时有它,平时有它,节日有它……它一直陪着东营人。它早就是东营人离不开的日常。
中国名厨委员会主席石万荣说:“这早已不是一碗普通的汤,已然将东营人的精神和灵魂融入其中。”
东营人口220万出头,而村长家的疙瘩汤一年就卖出276万碗大虾疙瘩汤。在事实上,大虾疙瘩汤早就是这个城市的美食名片。入选“非遗特色美食”,不过是水到渠成。
一年售出约276万碗,大虾疙瘩汤早就成了东营人的日常
东营的奋斗精神永远不会褪色,大虾疙瘩汤也将永远陪着奋斗的东营人,和东营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