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新疆哈密大南湖戈壁热浪蒸腾。这片毗邻罗布泊的荒原,是人们印象中典型的荒凉之地。
车辆在哈密至罗布泊公路上疾驰,车轮扬起的沙尘在道路两侧弥漫,喧嚣的城市逐渐被甩在身后。骄阳下,遍布砂砾的戈壁滩显得广袤无垠。
一个半小时后,车辆拐上一条无名公路——这是徐矿集团哈密能源有限公司自建的矿区专用路。沿路前行20分钟,眼前景象突变:大片白刺、梭梭、红柳;高大的厂房、矗立的煤仓;稍远处,火电站冷却塔喷吐出的白色蒸汽在蓝天中化作朵朵“白云”。
这里已是戈壁深处,沙土泛着白碱,空气燥热。细看之下,一行行灌木根部铺设着滴灌带,纤细透亮的水流不知疲倦地浸润着土壤。
“这些水来自地下,经初步处理后的高盐矿井水是这片植被的生命之源。”徐矿集团哈密能源有限公司环保部部长时均亮解释道。
戈壁深处鸟飞鱼跃
徐矿集团哈密能源有限公司的煤矿、煤仓、办公楼、水处理厂等集中分布,厂区开阔整洁,地面少见尘土,气温也比戈壁滩凉爽几分。
“小环境的改善,得益于厂内外的绿化建设。”时均亮说,厂区外2250亩绿化地已在戈壁中形成“绿岛”。
站在绿地观景平台远眺,成片梭梭、红柳随风摇曳,成行的白刺等沙生植物点缀着荒原。灌木丛中,鸟儿不时腾空振翅;不远处的人工湖上,白鹭翩跹起舞。
厂区内,除道路、楼宇周边的绿化带外,还有一片“百果园”,种着苹果、红枣、梨等果树;几块地膜覆盖的田地里,哈密瓜、西瓜幼苗即将破土。
“这是职工参与种植的。每年七八月份我们会举办丰收节,大家一起摘瓜果、品美食,已是惯例。”时均亮介绍,今年果树瓜苗长势良好,预计7月上旬举办丰收节。
“我们还有一个鱼塘,周末职工可以钓鱼。”该公司环保部部长助理韦日忠补充道。
鱼塘位于新建小公园旁,毗邻健身步道与草坪。数百平方米的水池中,受惊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大的足有一尺多长。
“有水就该有鱼,鱼是我们放养的,定时投喂,长得不错。”时均亮说,厂区远离城市,建鱼塘既丰富职工生活,也展示企业的生态理念与绿化成果。
“甘泉”是这样诞生的
绿化的关键在水。为做好“水文章”,徐矿集团哈密能源有限公司下足了功夫。
大南湖五号煤矿开采过程中伴生大量矿井水,原设计水处理设施的日处理能力为2000立方米,但实际涌水量远超设计值,原有设施难以满足需求。公司立即追加资金投入,将日处理能力提升至1.08万立方米,保障了正常生产。
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大南湖戈壁毗邻罗布泊,土壤含盐量高,加之千百年盐分累积,形成数米厚盐壳,地下水矿化度普遍较高——该矿地下水平均含盐量达16克/升。相较我国大部分地下水含盐量200—500毫克/升的标准,这里的地下水属于强咸水(含盐量10—50克/升)。高盐矿井水成为生产与生态的双重“拦路虎”。
2019年,该公司投资1.6亿元新建矿井水处理厂,采用“混凝沉淀+过滤+一级反渗透+ ED(电渗析)”工艺,对高盐矿井水进行沉淀、浓缩、除盐深度处理。夹杂粉煤灰的乌黑矿井水在沉淀池、过滤池、反渗透和电渗析车间“走”过一遍后,变得清澈透明。
盐碱滩成百果园
解决水源后,大规模绿化提上日程,但在高盐环境中种树谈何容易?
大南湖区域地表土壤平均每千克含盐量超过100克,普通植物难以存活;盐分遇水溶解易形成空洞,导致植物根系腐烂;戈壁春夏秋三季的干热风更是植物的“天敌”。
“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合作,组建联合攻关组,对水质、土壤进行135次采样分析,提出‘以盐治盐’方案,筛选出梭梭、红柳等10种耐盐先锋植物。”韦日忠回忆道,2022年,团队先开展50亩试验,高盐矿井水初步处理后通过调控滴灌流量和滴水时间控制土壤盐分分布、在植物根部施用微生物包增强耐盐能力等创新技术,成功破解高盐土壤栽培、耐盐植物选种等难题。
一年后,试验田植物成活率达52%,达到预期目标。2023年、2024年绿化面积持续扩大,总面积达2250亩,先后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该公司组建了专业维保队,确保绿地长效存续。
“2000多亩绿植吸引了狐狸、野兔等野生动物和白鹭等候鸟连续两年栖息人工湖。”时均亮说,经测算,绿化地年固碳1800吨、阻滞沙尘12万吨,矿区空气优良天数增加了46天。
生态改善激发职工热情,大家自发在厂区种树,“百果园”建设一呼百应,公司的经营发展也驶入快车道。
2024年3月,徐矿集团哈密能源有限公司大南湖5号煤矿以97.3分的高分通过自治区绿色矿山验收,成为新疆首个“产煤不见煤、用水不排水”的现代化矿井。今年,该公司“高盐渍区矿井水生态治理与资源化利用”项目入选新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库,成为全疆首个高盐矿井水大规模绿化造林示范工程。
记者手记
把环保“及格线”干成“标杆线”
“其实,当初我们完全可以不搞大规模绿化,缩小规模符合要求就行,这样企业的投入会小得多。”4月24日,记者在徐矿集团哈密能源有限公司采访时,相关负责人坦言。
是“及格”就行还是争创优秀?对当时刚刚投产不久的企业而言,这是一道棘手的选择题。
若选择“及格”,企业能省下很多成本,无需聘请专业科研团队、无需买进大批苗木、无需反复补种、无需预先试验。绿地小一点,无非是矿区沙尘多些、风热些,这些“小问题”看似都能“将就”。
但大规模植绿、争创优秀,意味着要持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且成效未必立竿见影。在传统发展逻辑里,这似乎是笔“不划算”的买卖。
然而,徐矿集团哈密能源有限公司却果断选择了后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企业管理层深刻认识到,向“绿”而行的高质量发展才是可持续之道。企业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好生态账、社会责任账,这是对戈壁荒漠的承诺,更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
如今,这家企业的高盐矿井水生态治理实践已形成示范效应,哈密大南湖戈壁多家煤矿正复制“徐矿经验”,掀起荒漠治理与绿化热潮。大南湖矿区矿井水若能全流程处理并用于生态修复,将为破解西北干旱区盐渍化难题提供全新路径。徐矿集团的创新实践证明,工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非对立,只要转换思路、舍得投入,“生态负债”完全能转化为“绿色资产”。(魏永贵 郭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