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海拔780米。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洛普池等。
在20世纪中后期因塔里木河流量减少,周围沙漠化严重,迅速退化,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完全干涸。盆地中河流如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曾经形成了巨大的湖泊,此后湖水减少,楼兰城成为废墟。
罗布泊位于新疆东南部,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这里遍布荒漠异常干旱,它长约60千米,宽约30千米,明暗相间的半环状线条,一圈一圈地向中心收拢,被誉为“地球之耳”。
一、地理位置与名称由来
1.地理位置(1) 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境内,曾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仅次于青海湖)。
地形关联: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等河流的尾闾湖(现完全干涸)。
2.“地球之耳”的由来
遥感影像特征:干涸后的罗布泊湖盆形似巨大“耳朵”,由盐壳环状纹理构成,故得名。
(2)历史背景:古丝绸之路重要通道,曾是楼兰古国的水源地,后因环境剧变成为“死亡之海”。
二、自然特征与历史变迁
1.历史时期的罗布泊
水源补给:依赖塔里木河、孔雀河等河流注入,湖面面积曾达2万平方公里以上。
(2)生态意义:滋养楼兰文明,周边绿洲繁茂,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
2.现代干涸过程
(1)时间线
①20世纪6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断流,补给中断。
②1972年:罗布泊完全干涸,形成盐壳荒漠。
(2)干涸标志:美国陆地卫星影像确认湖盆消失,仅存环状盐壳。
三、干涸原因分析
1.自然原因
(1) 全球气候变化:西北地区干旱化加剧,降水减少,蒸发增强。
(2) 河流改道:塔里木河、孔雀河因自然淤积改道,远离罗布泊。
2.人为原因
水资源过度开发①中上游大规模垦荒(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修建水库截流(如大西海子水库)。 ②农业灌溉用水激增(棉花等耗水作物种植)。
(2)生态破坏:流域内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加剧,河道输水能力下降。
四、生态影响与科学价值
1.生态灾难
① 楼兰古国消亡:水源断绝导致绿洲消失,文明衰落。 ② 荒漠化加剧:干涸湖床成为沙尘暴源头(如“罗布泊盐尘暴”)。 ③ 生物多样性锐减:湿地生态系统崩溃,特有物种灭绝。
2.科学价值
(1)气候研究:湖盆沉积物记录数千年气候变迁,揭示西北干旱化过程。
(2)地质勘探:干涸后暴露的钾盐矿资源(罗布泊现为世界最大硫酸钾生产基地)。
(3)遥感与考古:卫星影像辅助研究古丝绸之路变迁与人类活动遗迹。
五、治理与争议
1.生态修复尝试
生态输水工程:2000年起,通过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部分恢复尾闾台特玛湖,但罗布泊核心区仍为盐壳。
(2)钾盐开发与保护矛盾:大规模采矿加剧水资源消耗,需平衡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
2.争议焦点
(1)“游移湖”假说:20世纪初斯文·赫定提出罗布泊为周期性迁移的湖泊,后被证实为河流改道导致的湖盆位置变化。
(2)核试验影响:1964-1996年,罗布泊为中国核试验基地,加剧区域生态隔离。
六、高考地理命题方向
1.自然地理分析题
(1) 例:分析罗布泊干涸的自然与人为原因。
(2)答案要点自然(气候干旱化、河流改道)+ 人为(中上游截流、农业耗水)。
2.人地关系论述题
(1) 例:从罗布泊的变迁谈西北内陆湖泊保护的启示。
(2)答案要点:水资源合理分配、控制农业规模、生态补水、发展节水产业。
3.区域对比:对比罗布泊与青海湖的差异
(1) 现状:罗布泊干涸(盐壳),青海湖为咸水湖;
(2) 人为影响:罗布泊受人类活动直接导致消亡,青海湖面临水位上升的新问题; (3) 资源价值:罗布泊富钾盐矿,青海湖以生态旅游为主。
七、复习建议
1.地图结合:在新疆地形图中标出罗布泊位置,关联塔里木河、楼兰古城、阿尔金山。
2.模板记忆
内陆湖干涸原因模板 = 自然(气候干旱+河流改道) + 人为(用水过度+生态破坏)。
3.关注热点:结合“塔里木河生态输水工程”案例,理解跨区域水资源调配的意义。
罗布泊是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经典案例。高考中需掌握其干涸过程、原因及启示,并对比其他湖泊(如乌兰湖、艾丁湖),强化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