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居然给中美俄“上三常”上了一课,粮食产量还不到中国的一半,居然养活了整整十四亿人。



不仅如此,在自给自足的同时,他们甚至还能做到对外出口,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办到的呢?这对我国而言又是好是坏?



一、粮食的困境

为何说印度给中美俄上了一课?

只因同属大国行列,若是同样的人口、同样的粮食产量,三国是绝对办不到像印度一样,在养活全国百姓的基础上还能对外出口的。

先说中国,咱们自己的情况人尽皆知,五千年的华夏历史,炎黄子孙基本就饿了五千年,从古至今,都不说让老百姓吃饱饭,能让大部分底层人民不饿死的王朝就算得上盛世了。

可实际上,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中国人连温饱都够不上,风调雨顺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是天灾人祸了。

国家要打仗,老百姓要饿肚子,皇帝昏庸无能,纵容官员横征暴敛,老百姓只能沿街乞讨,或者吃草根、啃树皮,遇上个旱灾、洪灾,土地颗粒无收,饿死几万、十几万百姓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困难的还不单是底层百姓,地主乡绅同样也没过过几天安稳日子,不信的话大家可以问一问老一辈人,建国前的地主每天吃得是什么?

答案令人震惊,哪有什么山珍海味,就连大米白面都是奢侈品,都是逢年过节才舍得吃的稀罕物!

他们更多吃的还是粗粮,营养十分有限。

这还是在清朝引进番薯、白薯、玉米这三种高产作物之后的情况,之前中国人民的生活可想而知。

这样的日子甚至一直持续到了建国后,六七十年代仍有大批人挨饿,就连伟大领袖毛主席一年到头都舍不得吃几次红烧肉,都要紧着科学家吃,让他们研制护国利器,其他人靠水煮青菜为生的数不胜数。



所幸天佑中华,袁隆平袁老发明出了杂交水稻,让粮食产量翻了几倍不止,这才让咱们现代人享受到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但即便如此,十四亿的人口数量也让国家不得不省吃俭用,国内的粮食产量只够国人自己吃,除了水稻之外,一些其他的粮食仍然需要对外进口。

这要是腰斩一半,外加之出口一部分,显然咱们就得和先辈一样继续挨饿了。

再说美国,美国的富裕人尽皆知,早在二战时期,美国大兵就是人手可乐、咖啡、巧克力,粮食产量不用想肯定是过剩的,否则不可能如此浪费。

的确,时至今日美国仍然是粮食生产、出口大国,每年出口谷物1.5至1.8亿吨。



可要知道,美国与印度的粮食产量是差不多的,但人口却差了十多亿,若是把印度的情况复刻到美国身上,那就相当于三亿人口,每年的粮食产量只有一亿吨,届时如果不去进口粮食的话,必定会有大批美国人饿死!

还有俄罗斯就更惨了,人口的确不多,粮食产量却也少得可怜,每年只有差不多一点五亿吨,与人口基本处在一比一的水平,一个人一年一吨粮食听起来很夸张是吧?可要知道,粮食不单是人吃的,还有许多关键用途。

工业发展需要,畜牧业的饲料需要,战略储备需要,来年播种也需要,再加上俄罗斯人普遍酗酒成性,他们还要拨出很大一部分粮食酿酒,全算在一起可供老百姓吃得就没有多少了。

因此,俄罗斯人在吃喝上面从来都是紧紧巴巴,这要是再减少一半,莫斯科的冬天可不是开玩笑的,饥寒交迫之下后果可想而知。



林林总总,以上中美俄三国的情况都佐证了一件事,那就是正常国家,哪怕是大国,本土的粮食产量都是捉衿见肘,除非像美国一样地广人稀,否则根本不可能养活太多的人口。

那么问题来了,印度的基本情况人尽皆知,十四亿的人口与中国相当,粮食产量却只有中国的一半,他们到底是如何做到既能保障老百姓吃上饭,又能实现对外出口的呢?



二、印度的天赋

印度穷,人口还比中国多,但奇怪的是,印度不仅能养活14亿人,甚至多出来的粮食还能拿去出口,很多人不理解,印度哪来的这么多粮食?到底怎么做到的?

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气候条件优渥。

在很多人印象中,印度的气候应该和中国南方差不多,但实则不然。

印度的地形巧妙的避开了喜马拉雅山以北冷空气的袭扰,背面又紧挨着印度洋,印度洋温暖潮湿的气流直接覆盖了整个国家,进而导致印度常年气候湿热,雨热同期,十分适宜粮食作物的生长。



冷空气进不来、热空气出不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印度境内包括水稻、小麦在内,许多主要的粮食作物都能实现一年三熟,播种三次收获三次,这粮食产量能少吗?

要知道,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粮食普遍都是一年两熟、一年一熟,少了一季的收获,比不过人家也就情有可原了。

其次,气候条件好也就算了,最让人羡慕的是,印度的耕地面积还是全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仅次于美国,达到了一百五十三万平方千米。

要知道,印度的国土面积一共才有两百九十八万平方公里,这也就相当于他们国家一半以上的地方都能种地!

反观中国呢?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却只有可怜的一百三十五万平方公里耕地,像很多地方例如新疆、西藏、青海还不适合耕种,被誉为北大仓的黑龙江亩产量虽然多,结果却是一年一熟,两相比较,中印之间的差距肉眼可见。



当然了,这也就是两国人口差不多,养活本国人民难度却相距甚远的根源所在。

最后,中国、美国,甚至是俄罗斯与印度统计标准的不同同样至关重要。

在这些国家,衡量“养活”这个词的标准早就不再是简单的不饿肚子,而是不光要吃饱,还必须吃好,吃好还不够,营养搭配很重要。

都不用说别人,就拿博主自己举例,作为一个月收入仅有三千块的普通人,哪怕还要养活一家三口,对一日三餐的要求却并不低,顿顿要有肉、粮食要吃东北大米,水果蔬菜天天都有,有时候觉得自己长胖了,甚至还会做一些营养餐,吃点红肉、粗粮。

按照收入,这个标准应该算是中、美、俄底层百姓的真实写照了,哪怕有偏差也绝对差不了太多。

反观印度就不同了,他们衡量“养活”的标准真的就只是饿不死,粮食产量的确很多,可底层百姓的食谱却异常单调,一种主食变着花样吃,没有肉、没有菜,连油水都少得可怜,要是这么算,中国别说是养活十四亿人了,就是养活二十八亿都绰绰有余!



可印度官方却对此视若无睹,在国际社会上,他们要多骄傲就有多骄傲,口口声声说自己养活了十四亿百姓,结果呢?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印度街头,尤其是诸多贫民窟中,随处可见瘦骨嶙峋的普通百姓,由于水源遭到严重污染,各种慢性病在人群中蔓延,他们明明可以活到七八十岁,最终却只能在壮年被病痛折磨致死,如果这都算是繁荣,那这世界上就真的没有地狱了。

综上所述,所谓给中美俄“上了一课”,事实上只是印度人在自说自话罢了,他们的粮食产量高、出口量高,不过是因为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的优渥而已。

真要是交换领土,十四亿印度人最少得饿死一多半,而这也就是许多网友戏称,现在这个年代不适合“自杀”,否则大概率会投胎到印度的原因所在。

而说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会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何印度的环境得天独厚,他们却还是发展成了这幅模样呢?



三、一副好牌打的稀碎

印度气候、地理条件优渥,也正是这两个条件,让印度人吃上了饱饭。



可奇怪的是,印度条件这么好,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一大强国呢,反而一手好牌打到稀烂,直到今天,印度夏天很多人都买不起空调。

印度守着一块聚宝盆,却依旧如此落后,其实原因也正是自然环境太过优渥导致的!

举个例子,一个人生活在一片资源丰富的土地上,每天都不用伸手,鱼就会从水里跳出来,树上掉下的野果就足够饱腹,那他还会去思考如何变强吗?相信是个人都会选择躺平。

可要是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弱肉强食、资源匮乏的地方呢?没办法,为了生存下去,他就只能不断强健体魄,然后想尽一切办法获取食物。

人类的起源是在非洲,那里的自然资源算是当时全球最丰富的,欧洲亚洲根本就比不了。



但最终的结果人尽皆知,非洲直到今天都十分落后,世界的权柄一直都在欧亚之间徘徊,哪怕是如今的美国,那也是当初的欧洲人移民过来的。

而说起美国,印第安人的例子也是同样,成百上千年来,美洲要啥有啥,有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有野牛、火鸡、驼鹿、鸽子、野鸡等便于猎杀的肉食,还有五大湖、亚马逊河这样源源不断的水源。

安逸的生活自然导致文明发展相对落后,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便是如此。

再说回印度,守着南亚次大陆这块物产丰富、一年三熟、水资源管够的地盘,他们自然不会去想着开疆拓土,再加上相对封闭,始终强大的中原王朝与之相距甚远,长久以来,印度人自然就养成了懒惰的毛病,直到今天也是一样。

粮食够吃就行、领土够活就行,外来侵略者又或是本土的权贵只要不赶尽杀绝,他们更是懒得反抗。



在没有足够压力的情况下,印度的落后是注定的,一个没有进取精神的民族想要发展亦是难如登天。

正因如此,如今的印度才敢这么嚣张。

是的没错,在印度人的观念里,对外贸易并没有那么重要,哪怕是全世界都不和他们做生意了,他们还有广袤的耕地、优渥的自然条件,粮食多到能出口,印度人可以不用科技、不用资源,但外国人还能不要粮食吗?

真到了关键时刻,为了一口吃的,这些国家还得上赶着过来合作,反正有粮食保底,为啥要那么注重信誉和规则呢?

本来就不思进取,如今还得罪了几乎全球的企业,印度的未来可想而知,他们虽然不会因饥饿灭亡,却永生永世都别想像中国那样成功跻身强国之列了。

所以,大家现在还觉得过分优渥的自然条件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好事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