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句让我醍醐灌顶的话:“人生要学会「永远坚持,随时放弃」。”

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是人生的一体两面——前者守护内核的稳定,后者赋予生命的弹性。

心理学研究发现:那些活得通透的人,往往能在这两者之间做到平衡。

永远坚持,就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可掌控的范围内持续努力,不容易动摇。

比如,你坚信身心健康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那就不要受外界的影响而轻易改变这一点,通过坚持运动、保证睡眠,合理释放情绪,做一些让自己愉悦的事等来达到目标。

随时放弃,就是在面对不适合自己的、无法掌控的人事物时,果断放弃,绝不内耗。

比如,身边有个总是喜欢打压你的伴侣或朋友,不断消耗你的能量,那就可以随时放弃和远离,不再纠缠下去而消耗自己。

告诉自己:我不要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被“坚持就是胜利”的传统规训所束缚,觉得这种精神才是对的,放弃就是无能和软弱。

这让我们无法停下来去思考,目前在坚持做的事情、坚持维系的感情是不是真的值得继续。

其实那些错误的坚持,才是我们内耗的根源,因为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会充满焦虑和恐惧。

可坚持与放弃的界限是什么呢?哪些事情是值得永远坚持的?哪些事情又是可以随时放弃的呢?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一聊:“永远坚持,随时放弃”这种顶级的人生态度。



明智的放弃,

胜过盲目的坚持

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大火后,很多人都萌生了辞职去大理旅居、开民宿的梦想,我的好友小溪就是其中之一。

那时,她也和许红豆一样处在人生的低谷期:晋升的名额被抢、恋爱长跑7年的男友出轨、被确诊焦虑症……不好的事情接踵而至,让她迫切想逃离这一切。

她觉得只有去大理开一家民宿,过上逍遥自在的生活,才能缓解这些伤痛。

但所有家人和朋友都在劝她: “不要那么冲动,先去实地考察好了再决定。”

毕竟市场不景气,她又没有运营民宿的经验,盲目创业很容易血本无归。

可她就是不听,一意孤行地辞了工作、卖了房子,去大理买了一个小院开民宿。

在她觉得自己的人生要开启新篇章的时候,事情的发展方向却完全背道而驰。

因为不了解当地的气温和地形,她选的小院位置很差、蚊虫又多、排水系统也不好,还没开始营业,就面临一大堆难题。

好不容易装修好准备营业,她又不懂得怎么推广和宣传,开了小半年都没多少客人。

那时正好赶上隔壁民宿要扩建,价格开得也很合理。

我们都劝她及时止损,把民宿卖掉,做些自己擅长的事情。

可她还是不听,就这样又坚持了半年,赔光了积蓄、赔掉了房子,负债累累,焦虑症愈发严重。

曾看到一句话说: “人生的许多痛苦,都源自于盲目较劲。”

很多时候我们都像小溪一样,盲目做出决定,又觉得既然开始了就只能咬牙坚持,事情总会迎来转机。

但有时候坚持着、坚持着,就很容易把“坚持”本身当做了一个目标。

这主要因为人类的大脑天生具有“认知闭合需求”:渴望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非黑即白的答案。

这种思维惯性导致我们常常陷入两种极端:过度坚持、盲目放弃。

过度坚持——不想直面失败带来的痛苦,所以选择对自己说: “是我还不够努力,只要再努力一点就一定有好的成果”。

盲目放弃——觉得能力是天生的,无论后天怎么努力都不会改变,所以选择对自己说: “这件事情我不擅长,还是直接放弃更好。”

过度坚持、盲目放弃,是个体在目标与自我认知失衡时的“非理性防御机制”。

前者通过“持续行动”证明价值,后者通过“及时止损”逃避风险,其本质上都是对自我价值的不认可。

想要跳出这种思维惯性的陷阱,就要尝试培养“永远坚持,随时放弃”这种全新的“认知-行为反馈机制”。

其核心在于对自我价值有一个充分的评估,清楚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能做什么以及该如何去做。



什么事情该永远坚持,

什么事情可以随时放弃?

建立全新的反馈机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可以从建立区分“问题”的能力开始逐步达成。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两个概念:关注圈和影响圈。

关注圈指的是所有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比如个人的健康、事业、社会热点事件、娱乐八卦……这个圈层像一张巨大的网,包裹着你能想到的一切“与我有关”的议题。

而在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我们掌控(如个人的健康、事业规划等),有些则超出个人的控制范围(如社会事件、经济环境等)。

那些可以被我们掌控的事物,就称之为“影响圈”。

这个圈层如同探照灯,照亮你实际能采取行动的范围。

关注圈包含着影响圈,影响圈又独立运作支撑起我们的人生。

如果关注圈大过影响圈,就会觉得无力和内耗,因为我们会把过多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无法左右的问题上。

所以在面对一个问题时,我们可以尝试把它分为3类:


  •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与自身相关,可以通过培养正确的习惯来解决的问题。

如:培养某种爱好、制定学习/工作计划、健身等。

  • 可间接控制的问题:与他人的行为有关,可以通过改进施加影响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

如:人际交往的模式、工作上的合作方式等。

  • 无法控制的问题:已经过去且无法改变的事情、现实社会环境、别人的观点和看法等。


正如心理学上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生活中10%的事情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当我们可以清晰地区分出,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根本无法控制并且应该随时放弃的,并将所有的关注点放在自己的影响圈内:

对于可控制的问题,永远坚持;

对于可间接控制的问题,随时放弃;

对于无法控制的问题,允许一切发生。

就能逐步建立起内心的掌控感和秩序感,帮助我们真正建立起强大而稳定的内核。



如何真正做到

“永远坚持,随时放弃”?

1、放弃所有会造成自我损耗的事情,建造“心灵的防火墙”。

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在《意志力》一书中提出“自我损耗理论”:

自我控制是有限的心理资源,频繁做决策会消耗这些资源,导致摆烂、拖延、懒散、躺平。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把这些能量都用在消耗自己的事情上,也就没有精力再去学习和进步了。

比如,你身边的朋友、同事,都在学习做自媒体、剪视频,你也买了课程准备跟风学习。

但你无法从这些事情上感受到任何的乐趣,甚至给你带来了很大的痛苦,让你没有精力再去做自己喜欢的或擅长的事情,那你就应该果断放弃。

相反,你对画画非常感兴趣,愿意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这上面,并且能够从中感受到乐趣,也就可以长期坚持,将其发展成你的特长。

按照这样的判断模式,我们就可以划清坚持与放弃之间的界限,从而给自己的心灵筑造起一道“防火墙”。

2、将事情可视化,锁定属于自己的控制区。

如果是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也可以把它进一步细分为3个板块:

可控事项:这一点很好理解,就是完全可以自行掌控的事情,比如工作进度安排、事项规划;

关联变量:与可控事项关联的变动因素,比如甲方临时变更需求、需要同事协助的工作内容;

外部干扰:比如行业整体的变动方向、突然发生的热点事件。

像这样将工作、事件、任务充分可视化,可以让我们把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可控事项上,减少对于非可控区的心理资源投资。

3、建立弹性应对机制。

在面对突发情况时:

  • 承认现实,给内心减负

当变动发生时,我们要做的不是自暴自弃、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是坦然接受现实。

允许自己脆弱,允许事情不完美,允许一切发生。

与不确定性共存,放弃也是另一种抵达方式。

  • 聚焦当下,寻找最优解

比如,面对甲方突然变动需求或者是同事不配合、拖慢进度等意外情况,我们能做的只有尽量协调,寻找更好的解决方式。

去思考对于最终结果,自己能控制的地方有哪些,付出什么行动能够对结果产生积极影响。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每一项工作、任务设立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

如果同事不配合,属于TA做的那部分内容迟迟没有推进,那就约定好最后的截止时间;如果TA还不提交就如实向领导汇报,并积极推进下一步。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事情混乱,不知道坚持还是放弃,主要还是因为我们把不需要自己承担的责任,全都揽到了自己身上。

这时候就要记住一个最关键的原则:将你的事情归你,将我的事情归我——我的部分我尽全力去完成,你的部分做不好跟我也没关系。

秉持这个原则,我们也就能更好地分配精力,建立起坚持和放弃之间的界限。



周国平老师曾说,人的一生有三次成长:

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 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 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永远坚持,随时放弃”是对自我价值的绝对认可下,坚定不移地选择自己的路。

很多时候,放弃比坚持更痛苦、更需要勇气。但就像一句台词所说的:

“我们没有失败哦,只是时间到了。”

希望你人生的每一个选择,答案都在自己手里。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纸醉葡萄

编辑:一颗多肉、笛子

图源:网络、unsplash

参考资料:

[1]史蒂芬·柯维.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8: 96-106.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既要勇于追求梦想,也要学会适时转身。

如果你也渴望在坚持与放弃之间找到平衡,活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不妨加入壹心理【心理学交流群】,从学点心理学开始。

在这里,你可以免费学习心理学知识、观看大咖干货直播课,改变思维认知,重塑自我;可以与群友互相交流学习,走出内耗;还可以免费领取【1V1 心理职业规划】,0 基础入行心理工作,提升自我价值, 建立稳定的内核!

立即点击海报,免费进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