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中没有尊重的个体,在之后的伴侣关系中就会充满争吵。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是我们首先接触到的关系世界,它像一个模板,默默地塑造了我们对爱、尊重和互动的理解。然而,当原生家庭中缺乏尊重时,这种早期的经历往往会在未来的伴侣关系中引发争吵和冲突。从客体关系理论的视角来看,这种现象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强迫式重复”,即我们无意识中复刻了原生家庭中的不健康关系模式。

在缺乏尊重的原生家庭中,父母可能通过贬低、控制或忽视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形成两种核心认知:“我不值得被尊重”(扭曲的自我价值);“他人一定会伤害我”(固化的客体预期)。这种认知会内化为“关系模板”——就像大脑中预装了一套“情感操作系统”,成年后,个体会无意识地在亲密关系中激活同样的程序:用争吵确认存在感,用对抗防御脆弱。

原生家庭缺乏尊重的影响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原生家庭是我们内心世界的起源地。父母或照料者的行为会被内化,形成我们对自我、他人以及关系的基本认知。如果在原生家庭中,我们经常感受到被忽视、不被尊重,甚至被否定,这种经历会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记。



内在心理模型的形成

当原生家庭缺乏尊重时,个体可能会形成一种“不值得被尊重”的自我认知。这种认知会影响他们在伴侣关系中的行为方式。一方面,他们可能在关系中表现出过度需求或过分依赖;另一方面,他们可能对伴侣的行为过于敏感,容易产生不安全感。

对尊重的强烈需求与挫折

原生家庭中缺乏尊重的个体,往往会在伴侣关系中将“被尊重”视为一种弥补早年缺憾的方式。他们可能会通过争吵或控制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但这种行为往往会引发更多的冲突,而不是解决问题。

争吵的根源:早期情感的重复

争吵并不是伴侣关系中的偶然事件,而是早期情感模式的延续和重复。当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时,我们可能会在伴侣关系中不自觉地试图通过争吵来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然而,这种行为往往适得其反,导致关系中充满冲突和对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