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侯佳欣 实习记者 梁思涵)4月27日,“全国最后一只斑鳖生活在苏州”的话题登上抖音热搜榜第一,引发公众广泛关注。这只斑鳖名叫“苏苏”,生活在苏州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被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动物”,比大熊猫更为珍稀。目前全球发现的已知斑鳖仅剩2-3只,中国境内仅存此1只,越南可能还有1-2只。
公开资料显示,斑鳖(Rafetus swinhoei)隶属龟鳖目(Testudines)、鳖科(Trionychidae)、斑鳖属(Rafetus),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淡水龟鳖动物之一,其背甲呈灰绿色,布满独特斑点,头部有独特条纹,故名“斑鳖”。它们的背甲可长达1米以上,体重超100公斤。斑鳖生存需要洁净的淡水,其偏好沙质河床。属于肉食性,以鱼类、甲壳类为食。
据了解,斑鳖繁殖极其困难,这种生物性成熟晚,需要15-20年时间。此前中国仅存的唯一一只雌性斑鳖“湘湘”曾与“苏苏”尝试进行配对。然而,在进行了四次人工授精尝试后,“湘湘”虽然产卵,却始终未能成功孵化出后代。2019年4月,专家团队在进行第五次人工授精的尝试后,“湘湘”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此后,现存个体可能全为雄性,自然繁殖几近停滞。
2009年,雌性斑鳖“湘湘”在苏州动物园晒背。吕顺清 摄
斑鳖历史上分布于中国的长江流域、红河流域以及越南的部分地区。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斑鳖如今已经濒临绝境。一方面,河流污染、筑坝以及岸线开发等人类活动,导致其栖息地大量丧失;另一方面,传统的药用和食用需求,使得斑鳖长期遭到捕杀,数量逐渐减少。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室副主任、院“龟鳖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李伟副研究员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对于加强淡水龟鳖及生态物种的保护,应该加大濒危现状及保护意义的宣传,严格打击非法捕捞、贸易,同时注重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针对濒危物种启动国家级抢救计划,设立专项保护基金支持专业保护组织和科研机构,推动保护生物学研究技术的突破;重点资助龟鳖动物繁育生物学研究,开发辅助生殖技术,利用环境DNA技术监测潜在野生种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龟鳖遗传育种创新团队目前已经攻克了人工圈养条件下鼋繁育和苗种培育的技术难题,利用人工圈养的4只鼋成体,建立起了1000余只不同年龄的幼鼋群体。”李伟提到,鼋与斑鳖类似,同属于鳖科物种,具有相似的生物学习性和生态位,这一研究成果可能能够为这类濒危动物的保护带来一些启示。此外,基于团队开发的鳖科动物通用性别鉴定技术结合环境DNA技术,可用于野外雌性斑鳖个体的寻找,并利用团队在濒危野生动物鼋保育研究中的经验,为斑鳖种群的恢复提供理论可能性。
斑鳖的存在见证了生物进化的奇迹,也对生态保护敲响了警钟。李伟呼吁全社会关注濒危物种保护,避免“孤独灭绝”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