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4月,贸易保护主义的阴影并未完全消散,2025上海车展于4月23日开幕之前业内不乏悲观预期。而最终“汽车人”的澎湃热力令此前种种负面情绪烟消云散,来自26个国家、地区的近千家企业参展,其规模创下历届之最,展出面积超36万平方米,全球首发车型数量达百余款,媒体日共193场发布会,展会期间预计总客流量达130万人次。
作为媒体从业者,很高兴看到2025上海车展回归了“汽车”本身,没有太多娱乐明星展台助阵,没有“大佬”之间为了流量爆款你争我夺,大家聚焦在汽车产品、行业动向以及技术路线,整体氛围热烈而友好。春日的上海,“四叶草”国家会展中心人潮涌动,从这里不难嗅到未来几年国内汽车行业的勃勃生机。
· 中国品牌VS合资进口,双方交换立场才会引发新剧情
此前我曾思考为什么海外品牌不学习中国品牌在产品以及营销层面的强势项?做不到?没必要?还是不屑于?好吧,原来是时机不成熟。
这届车展不止一家海外品牌强调“在中国,为中国”,事实已证明想赢得中国市场仅在后排加几项配置是行不通的,这句口号有多少是诚意,又有多少是水分需要您自行甄别。而我们在2025上海车展看到的,是海外品牌底层思维逻辑的改变,是全心全意的All in。
雷克萨斯ES换代本不必要如此激进,它只需革新动力总成+提升配置水平,并确保整体格调符合“Old School”人群审美就能稳住基本盘,旱涝保收。但最终成品无疑是激进的,是大刀阔斧的,雷克萨斯选择在上海全球首发旗下最重要的轿车产品,是希望国内用户能改变对其品牌刻板印象,希望全新ES的产品特性符合大多数(而非基本盘)中国消费者需求。
BMW新世代驾趣概念车拥有18000牛·米轮上扭矩,它从静态起步完成了54度斜坡攀爬的极限挑战成为了车展名场面之一。不否认BMW拥有深厚的技术储备,但对于用户来说,十次技术宣讲也不如一次现场爬坡+旱地拔葱深入人心,这种直观的应用场景展示是此前中国品牌最擅长的营销手法之一。
奔驰Vision V概念车后排配备65英寸可升降4K柔性巨幕,支持360度环绕观影。车窗、车顶和地板均可作为投影面,配合香氛系统与氛围灯可营造影院级沉浸体验;座椅采用晶白Nappa皮革与丝绸材质,支持零重力模式,从目前看这款概念车提供了相比中国品牌同类型产品更极致的后排体验。
大众安徽ID.EVO概念车是一款十分接近量产的中大型SUV,基于800V架构,配备UNYX人机交互系统以及智能语音大模型,搭载纯视觉高级智能驾驶辅助方案。车内可选零重力座椅,车外LED大灯由上百颗灯组组成,可根据心情编程不同风格的交互动画或图案,总之一切都是中国品牌在宣传时愿意重点强调的产品特性。
奥迪旗下多款新车将采用华为高阶智能驾驶辅助方案,硬件方面将会配备2台激光雷达、11个高清摄像头、6部毫米波雷达以及12个超声波传感器,这样的规格在燃油车中只此一家,放在整个中国汽车市场也配得上那句“遥遥领先”。
历史的回旋镖虽迟但到,现在轮到海外汽车品牌不断“模仿”与“借鉴”。
中国品牌VS合资进口,双方站在各自立场都有还算牢固的壁垒。海外品牌有底蕴,而中国品牌推陈出新速度快,不断用更吸引眼球的功能+更爆炸的参数配置抢占份额。2025上海车展,双方终于立场交换:海外品牌力求抹平产品力之间的“代差”,并着重强调自己更值得信赖;中国品牌表示眼下阶段性目标已经达成,是时候瞄准增量市场。
从2025上海车展看,他们是如何布局增量市场的?
首先是“卷”高端,上海车展有很多“9系”新车,如果以数字命名产品序列,则“9”往往意味着旗舰。比如极氪9X,“杭州湾库里南”名不虚传;当然也比如领克900,目前预售订单已突破40000+;比如还在概念阶段的捷途纵横G900,按官方宣传未来直接竞品会是揽胜;仰望U8L想表达的意思与“9”差不多,至于售价可能会便宜一些的乐道L90、深蓝S09也是毫无争议的中高端产品。
捷途纵横G900
客观看待,并非上述所有品牌都成长到了需要布局中高端甚至旗舰产品的阶段,但竞争对手有所动作不跟进又会被动。一方面是命名中带有“9”的旗舰产品,另一方面中国品牌也在推出热门车的衍生版本,总之目标在于相对小众的细分市场。
比如蔚来萤火虫车展现场就给出了3000元换电券的市场优惠,目前市面上“小而精”的产品不多,谁的底牌够狠谁就能充分挖掘这一细分市场的潜力;极氪推出了极氪007GT,与蔚来ET5T定位相似,也算是小众市场的精准布局;奇瑞复活了QQ车系,意在开拓年轻化消费市场,重现昔日QQ“满街跑”的场景。
从历史进程看,海外品牌经历过一轮扩张,现在正值战略收缩期,打磨产品力并为下一步扩张做好沉淀,而中国品牌产品力已经相对完善,他们需要扩张影响力,需要更丰富的产品线,需要提供更多人文关怀以及情绪价值。双方交换立场,发现眼前的对方竟如此熟悉,不得不感叹这该死的宿命感真真切切地塑造了近些年最有意思的一届大型车展。
· 汽车科技与供应链,从幕后到台前
今年上海车展,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面积约10万平方米,占总面积近三分之一,印象中这是近些年供应链巨头们存在感最强的一届车展。
参展企业包括博世、采埃孚、宁德时代等全球百强零部件供应商,以及地平线、商汤绝影、科大讯飞等近百家芯片半导体、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企业。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及智能制造装备”,由此带动的AI大模型、高精地图以及汽车芯片等产业让汽车从“移动工具”进化为“智能终端”,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正从“制造驱动”加速转向“科技+服务驱动”。
4月24日,致力于为量产车辆打造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Momenta”高调官宣与通用别克、一汽丰田、本田中国、凯迪拉克、上汽奥迪、智己六大品牌达成进一步战略合作,中国汽车科技力量加快向外输出,奔驰搭载了中国的豆包AI大模型,奥迪用上了华为乾崑智能技术,宝马、阿里巴巴合作的两大定制AI智能体在上海车展首发。
这些科技公司与供应链企业对汽车行业的加持始于车,但又不止于车。
上海车展小鹏汽车展台,创始人何小鹏现场考验了公司自研的人形机器人IRON“铁人”如何“导购”小鹏自研的飞行汽车,此举令小鹏展台成为车展热门“打卡地”之一;宇树科技研发的UnitreeB2机器人则化身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蓝谷极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AI员工”...
智能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原理相似,其内在逻辑都是由智能感知到反馈控制,上述场景也是AI技术向汽车产业全链条深度渗透的具象化体现。
· 汽车安全成为高频词汇,新时代下的“安全”标准如何定义
科技进步越是日新月异,越要静下心思考这些新科技会不会在安全方面留有漏洞。
2025上海车展,长安汽车副总裁贺刚在采访中表示“用户对驾驶辅助有强烈需求,但当前技术尚难以保障完全安全,实际操作远未达到理想”。对应的,车展期间华为乾崑发布了《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这份多名车企高管签署的倡议书提出“要实事求是地宣传,明确智能辅助驾驶的功能边界和使用条件,让用户清晰地知道和理解各自车型的真实能力”。
以前聊汽车安全大家会说车身刚度、防撞钢梁或电子稳定系统,如今汽车安全焦点问题变成了驾驶辅助、智能化带来的信息安全以及电池安全等等。不光是话题维度的改变,其核心在于传统意义上的汽车安全可以套用现有评价体系,而新科技衍生出的安全问题需要慢慢打磨、完善才能形成多方认可的评价标准。
2025上海车展,车企不再单纯比拼硬件堆料,而是通过场景验证构建信任。在华为鸿蒙智行发布会上,“安全是最大的豪华”被反复提及,问界M8暴雨AEB刹停演示聚焦极端场景下的安全性能,极氪9X演示的时速130km/h连续两次紧急避让操作也为用户预留了一定安全冗余。
相对应的,用户对车企宣传话术的质疑也更加频繁,自小米SU7几起事故引起热议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直接追问驾驶辅助功能的法律责任归属,甚至要求企业出具书面承诺。这种变化将倒逼车企在营销中更加透明,例如明确标注相关功能的适用场景、限制条件及应急措施。
“停下来做减法”也是生机勃勃的体现,透过2025上海车展能看到国内汽车行业有好作品,有引领潮流的科技,与此同时我们也愿意看到车企、媒体与用户之间的高质量交流分享,去掉不健康的部分才能确保长远的、旺盛的生命力。
· 生机勃勃,却也充满焦虑
2025上海车展,生机勃勃之下也有暗流涌动的焦虑。
如今市场环境下,交付量不是荣辱线而是生命线,此前一直以为蔚来这种定位于轻奢+服务的品牌行情不会跳水,结果蔚来萤火虫指导价相比预售价大幅调低,几款热门车型也有不少于5万的市场(综合)优惠。不久前上市的日产N7指导价只要11.99万起,现在很多车企肢体语言都在传递共同的信号:先活下去,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即便国内竞争环境如此恶劣,海外车企依然在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2025上海车展开幕前夕,上海市与丰田汽车公司签署合作仪式,丰田独资设立的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研发生产公司宣布落户上海金山。为了排解内卷压力,近年中国品牌也持续向海外市场输出着产能,本届车展来自中东的采购团现身比亚迪、一汽红旗等车企展台,现场下订大笔高端豪华轿车订单。
总的来说,无论首发新车的重磅程度还是媒体、观众以及海外嘉宾的现场感受,这届车展都堪称标杆水准,无愧于国内顶级汽车盛宴。1985年4月20日,首届上海车展开幕,而今以“拥抱创新,共赢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十一届上海车展正值其40周年纪念,四十年间,中国汽车行业从初学者变成了引领者,这样的特殊纪念意义又令2025上海车展更加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