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Z时代后小伙朱雀玄武敕令申请改名“周天紫薇大帝”未被受理,引发广泛关注。

不予受理的理由为:“周天紫薇大帝”这个名字存在敏感性,容易引发公众误解。



而西安一位父亲给女儿取名为"王者荣耀",并完成户口登记,在舆论场掀起一场关于姓名自由的激烈讨论。

当地派出所表示,由于该名字并没有违反相关规定,所以正常履行申报程序。

有网友评论称,“叫王者荣耀的女孩,纯粹是父母玩游戏把自己玩傻,还连累后代,不成笑话才怪。”

事实也如此,谁愿意自己或者孩子的名字前边都扣着一个“打”字呢?

据说,有个姓傅的家长,给儿子取名傅亲,结果在外直接成边缘人,也不晓得父母喊自己孩子“fu qin”是什么感觉?

类似案例,折射出当代社会命名文化中法律与伦理的深刻冲突,当民法典赋予公民姓名权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放任个体将姓名异化为标新立异的工具?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二条,自然人享有姓名权,但必须以不违背公序良俗为前提。

"王者荣耀"的案例中,虽然被认定该名称未触犯法律底线,却选择性忽视更深层的伦理问题。

这种现象如同打开"潘多拉魔盒"——当"陆焰之瞳"、"端木女王"等名字层出不穷时,姓名逐渐从文化符号退化为流量密码。

这种命名逻辑本质上是将孩子物化为父母的"行为艺术展品"。

法律界人士指出,姓名权虽属个人自由,但当权利行使对象是尚不具备判断能力的未成年人时,父母实质上是在代行一种可能损害子女利益的"伪权利"。

德国《姓名法》明确规定,不得使用荒诞或侮辱性名称;法国要求名字必须符合"儿童利益优先"原则,这些域外立法经验值得借鉴。

《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显示,特殊姓名携带者遭受校园霸凌的概率是普通人的3.2倍。

某名为"史诗王爵"的男孩曾在采访中坦言,每次老师点名都会引发哄堂大笑,这种持续性的社交压力最终导致其产生厌学情绪。

事实上,职场中的"名字歧视"同样触目惊心。

某企业HR透露,面对"高衙内""黄金万两"等简历时,筛选淘汰率高达78%。

姓名经济学研究证实,非常规姓名持有者的平均收入比常规姓名者低12%,这种现象在服务行业尤为显著。

当父母沉醉于命名的狂欢时,实则是在孩子的人生答卷上预先写下负分项。

毕竟,姓名不仅是个体身份的起点,更是一张无法撕下的社会标签。

中国命名传统讲究"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在看似简单的两三个汉字中,往往蕴含着家族传承、文化寄托、时代特征等多重维度。

而诸如"王者荣耀"式的命名,彻底斩断了这种文化根脉,暴露出娱乐至死时代的精神贫瘠。

对比日本《户籍法》要求姓名必须使用常用汉字,冰岛设有专门命名委员会审核新生儿的姓名文化属性,我们在姓名文化保护方面存在明显制度缺位。

命名乱象的修正,需要多方协同治理。

立法层面可参考《人名用字规范表》,建立负面清单制度;

文化教育系统应加强传统命名文化的普及,让年轻父母理解"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的深意;

基层户籍部门则需完善命名指导机制,避免"北雁云依"这类违背传统的名字蒙混过关。

父母更需意识到,姓名是送给孩子的第一份人生礼物,与其追求社交媒体上的短暂热度,不如在方寸之间寄托对生命的敬畏——像"钟情书卷"之意的钱钟书、"大姒嗣徽音"的林徽因,这些承载文化基因的名字,才能真正成为照亮人生的明灯。

站在文明传承的高度审视,每个名字都是一粒文化种子,姓名自由的边界,应当止步于对生命的尊重、对文化的敬畏、对未来的责任。

唯有如此,方能让每个名字都成为滋养人生的清泉,而非捆绑命运的枷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