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风拂过金城大地,万物复苏之际,“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犹如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在我市的乡村田野间播撒,承载着生态改善与乡村振兴的双重使命。
今年以来,我市纵深推进“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加快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按照《兰州市“村村万树・绿美乡村”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要求,全市规划布局建设一批乡村新绿地、打造一批乡村新景观,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一院一景
“小庭院”撬动“大经济”
高家渠村,宛如一颗镶嵌在榆中县中连川乡的明珠,却因自然条件的限制,长期面临发展困境。这里属于典型的半干旱气候,年均降雨量仅约35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约1450毫米,干旱少雨的气候使得植被生长异常艰难,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制约村庄发展的瓶颈。
“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的开展,为高家渠村带来了新的希望。市林草资源调查中心、市园林科学研究所与驻村工作队针对高家渠村的实际情况,开展了经济林苗木试种活动。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告诉记者,软儿梨具有极强的耐旱性和适应性,能够在高家渠村的土地上扎根生长,并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果实不仅口感独特,深受消费者喜爱,而且在加工领域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记者在现场看到,树苗发放现场热闹非凡,村民们满怀期待,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村民高大哥领到苗木后,激动地说:“以前院子里就种些菜,现在多了果树,既好看又能增收,一举两得。”
为了确保这些苗木能够在高家渠村的土地上茁壮生长,市林草资源调查中心和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前往每户农院,为每株软儿梨苗木制定个性化方案。市林草资源调查中心专家介绍,两年后这些软儿梨苗木即可挂果。到盛果期,户均年增收有望超千元。驻村工作队队长满怀信心地表示,推广软儿梨仅仅是第一步,在“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中,他们还将逐步推广苹果、梨、杏等多样化经济林品种,逐步形成“一院一景、一树多效”的庭院经济模式,以“小庭院”撬动“大经济”,为乡村振兴打造可复制、可持续的实践样本。
绿化赋能
绘就乡村振兴新篇
为确保“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我市建立了“市级统筹、区县主责、乡镇落实、村社包干”四级责任体系,将行动的每个环节都细化到具体单位和个人。《兰州市“村村万树・绿美乡村”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则是明确了行动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时间节点,为行动的开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推动产业融合,实现生态效益转化是“村村万树”行动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市鼓励村民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和林下经济,将乡村绿化与群众增收致富有机结合。在特色经济林建设方面,强化“一村一品”主题化造林绿化,打造了一批如“桃乡”“梨乡”“玫瑰之乡”等特色村庄。这些特色村庄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品牌效应,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采摘,有效促进了村民增收。近些年“村村万树”的推进,在绿化赋能生态旅游方面,更是成效显著。如在西固区达川镇打造“三江口湿地花海”,种植马鞭草、百日菊等花卉,每到花开季节,花海如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拍照。“烟雨兰山”“水墨丹霞”“水磨石佛”等示范带则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打造农家乐,将绿化与休闲相结合,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品尝到当地的特色美食,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促进了村民增收。
对全市登记在册的276棵百年古树,实施“一树一策”保护措施,使古树成为当地乡愁文化地标,种种举措,不仅让乡村有美丽的“面子”,更有深厚的“里子”。
春启新程
科学谋划乡村振兴示范带
为确保“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有序推进,市林草局以今年建设中的1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为重点,精心布局。该局相关负责人说,这12条示范带涵盖了不同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特色,从山区到平原,从传统村落到新兴社区,各有千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他们以“五边”(山边、河边、路边、广场边、景区边)和“四旁”(宅旁、村旁、地旁、水旁)作为乡村绿化的关键着力点,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立地条件和水资源等环境因素,开展规划设计工作,力求实现绿化效果与乡村整体风貌的和谐统一。
在树种选择方面,市林草局组织专家团队进行调研分析,综合考虑树木的适应性、观赏性和生态功能,精心挑选,不仅注重树木的生态价值,还充分考虑了其经济价值。
坚持“宜草种草、宜林造林”的原则,市林草局还对“生态创新”“醉美马坡”“有机大同”“水墨丹霞”“金色平安”等12个乡村振兴示范带中心村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规划设计。这些规划设计涵盖了村庄绿化布局、产业发展方向、生态保护措施等多个方面,为“村村万树”行动提供了“一站式”技术服务。
为了便于推广,市林草局还组织专业力量编制了《兰州市“村村万树”适生树种名录》《兰州市村庄绿化技术手册》,优选出造林绿化树种74种、经济林树种9种,并筛选出适宜乡村绿化的生态林及经济林树种50种。同时,向乡镇相关技术人员和农户发放名录和手册6500册,通过这种方式,全面普及绿化知识、推广绿化技术。还组织高级技术人员围绕树种选择、苗木栽植、后期养护等方面开展培训,培训受众人数达8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村民绿化栽植及养护管理水平,为基层开展行动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并非简单的村庄绿化,其蕴含着深远的意义。从生态角度看,大规模的植树将增加乡村的绿量,改善局部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为乡村生态系统注入新的活力,构建起更加稳固的生态屏障。从经济层面而言,通过发展特色经济林、乡土树种培育等项目,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特色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提升乡村的吸引力,为乡村旅游和林下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崛起创造条件,助力乡村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短评
“村村万树”乡村振兴的绿色篇章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中,生态宜居是至关重要的底色,而乡村绿化则是渲染这一底色的关键之笔。“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正是推动农村迈向生态与经济共赢的有力实践。
“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植树增绿有机结合,以系统性思维统筹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这一行动有效解决了村庄闲置边角地杂草丛生、垃圾杂物堆放的管理难题,将荒、废、边角地变为美化绿地,让村庄从“脏乱差”转变为“绿美净”。通过探索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发展模式,为西北地区乡村绿化提供了宝贵的示范经验,是推动农村绿色发展、生态转型的有效举措。
生态建设与百姓生计的同频共振,让曾经因干旱而撂荒的土地,变成了充满希望的“绿色银行”。
种树,就是在播种希望。
记者相信,绿意盎然的“乡村画卷”将在更多村庄徐徐展开,“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村图景指日可待。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吕胜军 见习记者 秦文玉 杨洁/文 记者 董永前/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