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是大地最温柔的笔触。它以广袤的绿意,滋养着万物生灵,承载着游牧文明的记忆。在生态层面,草原是天然的“碳汇库”,其强大的固碳能力对调节全球气候至关重要;作为“基因库”,草原保存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无数珍稀动植物的家园;而作为“水塔”,草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守护着江河安澜。



在经济层面,草原曾是传统畜牧业的核心支撑,如今正焕发新的生机。草原旅游、生态康养等绿色产业蓬勃兴起,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新引擎。以内蒙古为例,草原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超亿人次,带动餐饮、住宿、手工艺品等相关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这种“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不仅重塑了草原的经济价值,更开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



我国的草原面积及现状

我国的草原面积有多大呢?国家林草局近期透露数据称大约有40亿亩,居世界首位,是我国耕地面积(19亿亩左右)的两倍多。这一数字背后,是三北地区22亿亩草原构筑的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是科尔沁沙地重现稀树草原风光的生态奇迹,更是京津冀地区沙尘天气减少30%的民生红利。



比如我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面积高达1.5亿亩,我国面积最大的草原,其中优质草场面积占50%以上,可以产出优质的牧草,牧养大量的牲畜,生产优质的肉奶产品。



然而,高海拔、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也使得我国草原单位面积生产力仅为澳大利亚的1/3、新西兰的1/2,畜牧业经济价值相对较低。

面对这一现实,我国通过实施“双重”“三北”等生态工程,年均修复草原超4600万亩,防治鼠虫害面积超1亿亩,草原鲜草总产量突破5.5亿吨。这些数据背后,是草原生态质量的稳步提升,是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的生态逆袭。



全球草原对比:中国路径的独特性

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美国、加拿大等草原大国相比,我国草原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温带草原以“天然牧场”闻名,单位面积载畜量高,但依赖高度机械化的集约养殖;巴西、美国、加拿大的草原则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形成“粮草轮作”的复合模式。而我国草原则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在内蒙古,通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天然草原放牧压力下降40%,草原植被盖度从54%提升至56.3%。在新疆,人工种草面积突破5000万亩,苜蓿、燕麦等优质饲草自给率从60%提升至85%。这些实践表明,我国草原发展既非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竭泽而渔”,亦非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而是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找到了动态平衡。



草原改革:激活发展新动能

草原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制度创新的保驾护航。2018年机构改革后,草原监督管理职责划入国家林草局,构建起监测、保护、修复、执法、草业、支撑六大体系。林长制考核将草原保护纳入地方政绩,草原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在内蒙古、西藏、青海三省区,草原保护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已取得31项初步成果。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国有草场试点、“红色草原”等创新模式,不仅为草原保护提供了新思路,更探索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元路径。



未来展望:草原的绿色承诺

草原的未来,是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草原碳汇交易市场潜力初显;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草原生态旅游、康养产业将迎来黄金期;随着草种业“卡脖子”技术的突破,国产优质饲草将替代50%以上的进口需求。



从“面积第一”追求“质量第一”,从“生态屏障”到“经济引擎”,我国草原正以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这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文明的抉择——当草原的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当牧歌的悠扬化作幸福的乐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从愿景走向现实。

消息来源:环球网4月28日报道《中国草原面积近40亿亩,居世界第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