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肃宁县南答中学初二物理老师王某某“跪在轮椅上教书”的照片在网络上疯传,引发了广泛热议。
主流媒体盛赞这是“最美身影”“最美坚守”,然而,这种以苦难悲情为底色的宣传,真的值得我们点赞吗?
3月15日,王老师刚做完手术,仅仅两天后,她便跪坐在轮椅上给学生上课。在幻灯机前,她的身影或许被定格为“最美”,但这份“美”背后,是怎样的无奈与辛酸?
上级部门如获至宝,将王老师树立为对抗“躺平”的标杆,大力弘扬,号召全体学习。然而,他们却选择性遗忘了《教师法》对教师健康权益的保护条款。
教师出于责任心带病坚守岗位,值得敬佩,但上级部门更应守住人性的底线,在第一时间强制教师休养,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担当。
对于同行而言,王老师被架上了道德高台,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那些敬业的老师开始惶惑:是不是自己奉献得还不够?优秀的教师也不解:难道没有带伤上课就不算模范?
这种宣传导向下,教育生态或将走向畸形。要么教师们比拼苦情戏码,打着吊针上课、缠着绷带批作业、放着生病的孩子不管来看晚自习;要么教师们选择“躺平”,荣誉给别人,保命要紧。
家长们看到这样的宣传,也产生了误解。他们恍然大悟:原来老师就该如此“拼命”!于是,开始对比自家孩子的老师,觉得他们“不够敬业”,愤怒之下各种指责,甚至拨打热线投诉。这种宣传,无疑加剧了家校关系的紧张,让家长和老师更加对立。最终,教师单方面背锅,而这苦果终究会落到家长和孩子头上。
感动之余,我们更应警醒。教育,本应是文明与智慧的传承,是充满希望与阳光的事业,绝不应靠“悲情”来博取关注。
教育真正需要的,不是轮椅上的悲壮坚守,而是尊师重教的制度保障。只有让教师站着教书,才能培育出真正挺直脊梁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