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劳动的价值,远远超越了简单的技能,其蕴含着塑造灵魂、启迪智慧、强健体魄、涵养美感的巨大能量
■让热爱劳动成为新时代学生的行动自觉,不仅关乎个体成长的底色,更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希望
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热爱劳动应成为新时代学生的行动自觉。
从远古先民“断木为杵,掘地为臼”开启文明篇章,到当代建设者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豪情铸就科技丰碑,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劳动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近代以来,从“铁人精神”支撑工业脊梁,到“两弹一星”精神托举科技强国梦,无数劳动者用汗水与智慧浇灌出民族复兴的坚实根基。劳动的价值,远远超越了简单的技能,其蕴含着塑造灵魂、启迪智慧、强健体魄、涵养美感的巨大能量。
让热爱劳动成为新时代学生的行动自觉,不仅关乎个体成长的底色,更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希望。于个体而言,劳动是淬炼品格的熔炉,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基石。当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挥洒汗水、攻克难题,不仅能掌握生活技能、培养创新思维,更能磨砺坚韧不拔的意志,涵养脚踏实地的作风,为未来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于民族发展而言,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力量。让热爱劳动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有助于为民族复兴伟业培育出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新时代的学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要加强劳动教育,鼓励学生热爱劳动、以劳动为笔,在时代的答卷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实施劳动习惯养成计划,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强调支持普通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要推动学校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情感,让学生在劳动中出力流汗,磨炼意志,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要深化课程体系建设,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教育之中,全面提高学生专业劳动能力与素养;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评价改革,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推动热爱劳动成为学生的行动自觉,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携手共进,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劳动教育协同育人体系。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只在课堂中、校园内,更是一场联结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育人行动。这需要更多“劳动者”成为学生学习劳动、感悟劳动的领路人。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职业教育是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阵地,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要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强产学研协同育人,围绕科技发展紧迫需求培养人才,在科研实践中锻炼人才。要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领有为青年热爱技能、学习技能、投身技能、提升技能,激励广大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新的五年规划即将开启。全国教育系统正掀起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纲要》精神的热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热爱劳动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时代内涵。当每一位学生都能以劳动为荣、以奋斗为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壮阔征程,我们就能汇聚起磅礴的青春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壮丽篇章。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4月30日02版
本文作者|中国教育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杜润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