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了将近3亿年、命名方才不到20载,如今却已面临灭亡。
文 | 阿 布
大家都知道,随着我们对大熊猫保护力度的加大,目前“滚滚”已经不再是濒危动物了(下调到了易危)。可就在最近,“世界上最孤独的动物”上了热搜——这种动物在全中国仅剩1只,全世界也仅剩3只——不但是极度濒危动物,也可以说,已经注定是要消失的动物了。
它就是斑鳖。
斑鳖(图源:网络)
最孤独的动物在苏州晒背
最近,苏州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里的斑鳖,被人发现在水面上“晒背”。视频一出,火速登上热搜,大家都在围观“世界上最孤独的动物”。
为它感到悲情,是因为这种生物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淡水龟鳖类动物,它的演化史甚至可追溯至2.7亿年前的三叠纪。
成年斑鳖的最大标志性特征,就是全身覆盖橄榄绿色甲壳与密集的黄色斑点,喉部与颈部还有鲜亮的斑纹。大只的斑鳖,背甲可达1米以上,体重超过100公斤。
因为外形与鼋、中华鳖高度相似,斑鳖的物种确认就经历百年的争议——有不少人认为它就是鼋——《西游记》里那只驮唐僧师徒渡河的神龟。
直到1993年,斑鳖才通过骨骼和基因分析,被确认为独立物种,2006年才被国际学界正式定名。
喉部与颈部鲜亮的斑纹是斑鳖的标志性特征(图源:网络)
进化了将近3亿年、命名方才不到20载,如今却已面临灭亡。众所周知,一旦某个物种的现存数量少于十几个时,其基因多样性已经不足以支撑种群健康延续,等于是写下了注定灭亡的终章。
可是当得知斑鳖在全球范围内还剩3只时,围观群众依然怀着最后一点希望,评论道:还不快让它们见见面!
但悲情的事实却是:这3只都是雄性……另外两只生活在越南的同莫湖和宣汉湖,就算见了面也是徒劳……
10年繁育没能实现0的突破
其实早在十数年前,科学家们就开始为斑鳖的繁衍努力——苏州的这只孤独斑鳖,原本并不孤独,它还有个伴:一只雌性斑鳖,从长沙远道而来,带来繁衍生息的希望。
2009年,斑鳖举行了“婚礼”,然而不幸的是,随后雌性斑鳖多次流产,尽管每年都产一二百枚卵,终究没能生下一龟半鳖……(不知道跟雄性斑鳖年纪太大有没有关系)
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努力了10年,最终没能实现0的突破。更悲剧的是,2019年,雌性斑鳖在接受人工授精手术后,一命呜呼了……
苏州的斑鳖(图源:网络)
或许从那一刻起,斑鳖家族的命运就已经改写了。而雄性斑鳖也成了世界上最孤独的动物。今年,它已经进入了耄耋之年。
好在,斑鳖的平均寿命并不短,如曹操诗云,“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世界上已知最长寿的斑鳖活了超过400年,从明朝万历年间一直活到2007年。越南现存的2只斑鳖,年龄也都超过了100岁,中国苏州这只还不到100岁,加上悉心照顾,应该还能活很久的。
不仅是一个物种的悲剧
你可能要问,这么长寿的生物,为什么活过了三叠纪,3亿年的演化终究还是难逃灭绝的命运?
原因之一就是长期被和“鼋”等龟鳖混淆。分类学争议,导致保护的黄金期被延误,人们没能及时注意到它的种群变化,直至种群崩溃才引发关注。
2005年时,尚有13只斑鳖作为研究标本,但随后几年却噩耗频传——2005年,北京动物园的斑鳖去世。2006年,上海动物园的一只斑鳖也死去。斑鳖的性成熟需要20年以上,虽然雌性斑鳖每年产卵超过百枚,但自然孵化率也不足1%。现存个体高度近亲化,导致基因多样性枯竭,人工繁育又无法替代生态修复,单一物种保护脱离系统治理,注定会失败。
与此同时,栖息地的系统性改变、人为捕杀,也给斑鳖造成了致命打击。斑鳖原本依赖长江、太湖及红河流域的缓流浅滩产卵,但工业化进程导致这些水域被部分填埋或污染,产卵沙滩日益减少。加上人们总是对龟鳖的“大补”功效着迷,上世纪50-90年代,长三角市集上常常可见龟鳖身影,斑鳖的单日最高捕获纪录能达到十几只!这也进一步加速了种群衰退。
斑鳖已矣,它的濒危乃至灭绝,仍在警示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系统的破坏。这个曾经见证恐龙兴衰的物种的消亡,不仅是一个物种的悲剧,更是在提醒我们:对自然要存有敬畏之心,文明发展不应以生态为代价。
被曝婚内多次出轨、弃麻醉患者不顾,肖飞不服被医院开除:医德没问题!
“相信今天唱歌的,还有我天上的妈妈!”韩红哽咽怀念雍西,曾责怪母亲“缺席”
戳穿一个假的,又来一个假的!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