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南京一位老人去野外钓鱼

5天后突发高热、呕吐、腹泻

就医后被确诊为

蜱虫叮咬引起的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且已发生肝损伤和心肌损伤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大别班达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如不及时诊治,病死率可高达20%。这种病目前尚无疫苗也无特异性治疗手段,及时对症支持治疗可减少重症和死亡。


图源:中国疾控中心

该病具有明显季节性,多发于春夏季,发病高峰集中在5—7月,且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感染。在有相关疫情发生的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的居民,以及前往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发病风险与蜱虫叮咬因素密切相关。

“五一”小长假临近

游山玩水、赏花踏青

千万别忽视了蜱虫这个草丛“杀手”

被叮咬后处理不当

可能面临致命风险!

小小身体 暗藏“杀”机

蜱虫是一种吸血节肢动物,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它的身形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但吸饱血后,体形能膨胀到黄豆粒大小。


蜱虫可携带多种病毒、细菌和原虫,并引发多种疾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森林脑炎、Q热、蜱传斑疹伤寒、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被叮咬后“四步走”

拔:正确拔出蜱虫

先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再用小镊子尽可能贴近皮肤轻轻夹住蜱虫头部,垂直皮肤方向把蜱虫拉出。

由于蜱虫的口器部分有倒刺,刺入皮肤吸血后很难拔出。如果蜱虫深入皮肤,请尽快到正规医院处理。


清:彻底清洁伤口

拔出蜱虫后,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并用酒精或碘酒消毒,避免感染。

观:密切观察症状

叮咬后两周内,密切观察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发热、恶心、腹泻、食欲缺乏等疑似症状,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蜱虫叮咬史。


存:保存蜱虫样本

可以将拔出的蜱虫保存在密封的容器中,若后续出现症状,可将其提供给医生或属地疾控机构,便于检测和诊断。

预防蜱虫“五部曲”

穿对衣

勿在草地、灌木丛、森林等蜱类主要栖息地久留,尽量穿长袖衣裤、长袜,减少皮肤裸露。尽可能穿浅色衣物,便于发现蜱虫。

喷对药

可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含有避蚊胺成分的驱避剂,以有效防止蜱虫附着。但需注意,驱避剂的使用应按照产品说明进行,避免过量。


走对路

尽量选择石板路、水泥路等硬化路面行走,避开草丛、灌木丛等蜱虫活动区域。

查全身

户外活动后,进入室内前应认真检查全身,尤其是腋下、腹股沟、头皮、耳后等隐蔽部位。如果携带宠物进行户外活动,还应仔细检查宠物的体表,看是否有蜱虫附着。回家后,应及时更换衣物并洗澡。

清环境

定期清理住家周围的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虫寄生,可以用杀蜱药剂进行驱除。


国家应急广播提醒

当前正值蜱虫活动高峰期

蜱虫叮咬后会释放麻醉性唾液

不疼不痒很难察觉

野外活动务必做好防护

“五一”假期出游季

谨防蜱虫“伏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