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龟下目—鳃金龟科(上):大黑鳃金龟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鞘翅目
多食亚目
金龟下目
金龟总科
鳃金龟科
鳃金龟科(学名:Melolonthidae),是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昆虫纲(Insecta)、有翅亚纲(Pterygota)、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总科(Scarabaeoidea)中的一科,是金龟总科中最大的一科。已有记载逾万种,分布几乎遍及全球,以热带地区种类最多。中国已记录近500种。
1.形态特征
鳃金龟科昆虫体小到大型,以中型种类为多,通常呈卵圆形或长椭圆形,身体粗壮。体色相对较为单调,多呈棕、褐至黑褐,或全体一色,或有各式斑纹,光泽有强有弱,这与它们夜出活动的习性不无关系,产于热带地区的种类中,有一些色泽比较艳丽。头部口器为唇基遮盖,背面不可见。触角鳃叶状,8~10节,鳃片部由3~8节组成,以3节者为最多。前胸背板通常宽大于长,基部等于或稍狭于鞘翅基部,中胸后侧片于背面不可见。小盾片显著,多呈三角形。鞘翅发达,常有纵肋4条,有多至9条或完全消失者,盖达腹端,但臀板外露,不被鞘翅覆盖。后翅多发达能飞翔,亦有少数后翅退化只留翅痕不能飞翔的种类(皱鳃金龟属)。腹气门在后方稍分开成2列,最后1对气门露出鞘翅之外。足短壮或较纤长,前足胫节外缘有1~3齿,内缘多有距1枚,中足、后足胫节各有端距2枚,跗节末端有同形的爪1对,有些种类(如单爪鳃金龟族)则前足爪与中足爪常大小殊异,但其后足只有爪1枚。
2.危害
鳃金龟科有许多种类为重要的农林害虫、地下害虫,具有重要经济意义。鳃金龟科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其中一些广布属,如鳃金龟属、云鳃金龟属等,有不少种类的成虫嗜食裸子植物(如松、杉)。中国产大栗鳃金龟为害杉、云杉和松,宽云鳃金龟为害多种松树。这些种类3~6年完成一代,其幼虫(蛴螬)在土内几度越冬,长期危害农林作物。根鳃金龟族种类最多,包括许多重要的地下害虫,如广布于亚洲东部的齿爪鳃金龟属有200种以上,其中有很多重要害虫,如东北大黑鳃金龟、华北大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等系中国北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重要地下害虫。宽齿爪鳃金龟是漆树的害虫。霉鳃金龟属中的大头霉鳃金龟是甘蔗及其他大田作物的害虫。
3.华北大黑鳃金龟
华北大黑鳃金龟(学名:Holotrichia oblita),分布东北、华北、西北等省区。成虫取食杨、柳、榆、桑、核桃、苹果、刺槐、栎等多种果树和林木叶片,幼虫危害阔、针叶树根部及幼苗。与其习性和形态近似种有东北大黑鳃金龟 H. diomphalia Bates ,华南大黑鳃金龟 H. gebleri Faldermann ,四川大黑鳃金龟 H. szechuanensis Chang 。
(1)形态特征
成虫:长椭圆形,体长 21-23mm、宽11-12mm,黑色或黑褐色有光泽。胸、腹部生有黄色长毛,臀板端明显向后突起 , 顶端尖画,前胸背板宽为长的两倍,前缘钝角、后缘角几乎成直角。每鞘翅 3 条隆线。前足胫节外侧 3 齿,中后足胫节末端 2 距。雄虫末节腹面中央凹陷、雌虫隆起。雌性腹部末节中部肛门附近呈新月形 , 凹处较浅 , 后足胫节内侧端距大而宽。
卵:椭圆形,乳白色。
幼虫:体长 35 - 45mm ,肛孔 3 射裂缝状,前方着生一群扁而尖端成钩状的刚毛、并向前延伸到肛腹片后部 1/3 处。
蛹:预蛹体表皱缩无光泽。蛹黄白色,椭圆形,尾节具突起 l 对。
(2)生物学及习性
西北、东北和华东 2 年 1 代,华中及江浙等地 1 年 l 代,以成虫或幼虫越冬。在河北越冬成虫约 4 月中旬左右出土活动直至 9月份入蜇,前后持续达 5 个月, 5 月下旬至 8 月中旬产卵, 6 月中旬幼虫陆续孵化,危害至 12 月以第 2 龄或第 3 龄越冬;第二年 4 月越冬幼虫继续发育危害,6月初开始化蛹、 6 月下旬进入盛期, 7 月始羽化为成虫后即在土中潜伏、相继越冬,直至第三年春天才出土活动。东北地区的生活史则推迟约半月余。
成虫白天潜伏土中,黄昏活动、 8 - 9 时为出土高峰,有假死及趋光性;出土后尤喜在灌木丛或杂草丛生的路旁、地旁群集取食交尾,并在附近土壤内产卵,故地边苗木受害较重;成虫有多次交尾和陆续产卵习性,产卵次数多达 8 次,雌虫产卵后约 27 天死亡。多喜散产卵于 6 - 15cm 深的湿润土中,每雌产卵 32 - 193 粒、平均 102 粒,卵期 19 - 22 天。幼虫 3 龄、均有相互残杀习性,常沿垄向及苗行向前移动危害,在新鲜被害株下很易找到幼虫;幼虫随地温升降而上下移动,春季 10cm 处地温约达 10 ℃时幼虫由土壤深处向上移动,地温约 20 ℃时主要在 5 - 10cm 处活动取食,秋季地温降至 10 ℃以下时又向深处迁移,越冬于 30 - 40cm 处。土壤过湿或过干都会造成幼虫大量死亡(尤其是 15cm 以下的幼虫),幼虫的适宜土壤含水量为 10.2 - 25.7% ,当低于 10% 时初龄幼虫会很快死亡;灌水和降雨对幼虫在土壤中的分布也有影响,如遇降雨或灌水则暂停危害下移至土壤深处,若遭水浸则在土壤内作一穴室,如浸渍 3 天以上则常窒息而死,故可灌水减轻幼虫的危害。老熟幼虫在土深 20cm 处筑土室化蛹,预蛹期约 22.9 天,蛹期 15 - 22 天。
(3)发生规律
经田间反复调查和阶段性饲养结果, 华北大黑鳃金龟在浙江慈溪一年发生一代 , 以三龄幼虫和极少数刚羽化的成虫越冬。
(4)危害特征
华北大黑鳃金龟有隔年为害重的规律 , 单数年幼虫数量大 , 双数年春季幼虫少。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 , 复种指数提高 , 该虫基数逐年上升 , 危害麦冬日趋严重。
4.大黑鳃金龟
大黑鳃金龟(学名:Holotrichia oblita),又名华北大黑金龟、朝鲜黑金龟,是鞘翅目鳃金龟科动物。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7~21毫米,宽8.4~11毫米,长椭圆形,体黑至黑褐色,具光泽,触角鳃叶状,棒状部3节。前胸背板宽,约为长的2倍,两鞘翅表面均有4条纵肋,上密布刻点。前足胫外侧具3齿,内侧有1棘与第2齿相对,各足均具爪1对,训双爪式,爪中部下方有垂直分裂的爪齿。
卵:椭圆形,长3毫米,初乳白后变黄白色;孵化前近圆球形,洁白而有光泽。
幼虫:体长35~45毫米左右,头部黄褐至红褐色,具光泽,体乳白色,疏生刚毛。肛门3裂,肛腹片后部无尖刺列,只具钩状刚毛群,多为70~80根,分布不均。
蛹:体长20~24毫米,初乳白的变黄褐至红褐色。
(2)生活习性 ①活动时间
在中国北方地区1—2年发生1代,以幼虫和成虫在土中越冬。5—7月成虫大量出现,成虫有假死性和趋光性,并对末腐熟的厩肥有强烈趋性,昼间藏在土中,晚8—9时为取食、交配活动盛期。
②繁殖
大黑鳃金龟的雌性生殖系统,包括一对卵巢、一对侧输卵管、中输卵管、生殖腔及受精囊和副腺等部分;雄性生殖系统,由一对精巢、一对输精管及由此膨大而成的贮精囊、射精管和一对副腺组成。
一般交配后10—15天开始产卵,卵产于松软湿润的土壤内,以水浇地最多,每雌可产百粒左右。卵期15—22天;幼虫期340—400天;冬季在55—150cm深土中越冬;蛹期约20天。
(3)生长环境
蛴螬始终在地下活动,与土壤温湿度关系密切,一般当10cm土温达5℃时开始上升至表土层,13—18℃时活动最盛,23℃以上则往深土中移动。土壤湿润则活动性强,尤其小雨连绵天气为害加重。
(4)分布
大黑鳃金龟在中国的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南至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西至甘肃。
(5)危害
在中国北方地区1-2年发生1代,以幼虫和成虫在土中越冬。5-7月成虫大量出现,成虫有假死性和趋光性,并对末腐熟的厩肥有强烈趋性,昼间藏在土中,晚8-9时为取食、交配活动盛期;一般交配后10-15天开始产卵,卵产于松软湿润的土壤内,以水浇地最多,每雌可产百粒左右。卵期15-22天;幼虫期340-400天;冬季在55-150厘米深土中越冬;蛹期约20天;雌成虫寿命为95-145天,雄成虫寿命88-106天。
大黑鳃金龟是花生产区蛴螬的优势虫种。七十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对有机氯农药产生抗性,造成猖獗为害。邹城市20万亩花生大黑金龟为害面积5万亩,一般减产20-30%,重的减产50%,有的甚至绝收。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