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医者,悬壶济世之道,非独技艺精微,尤重仁心德行。然观北京协和医庠所创「四四制」,名曰「纳多科菁英,育跨界良医」,实则争议汹汹,毁誉参半。
余览舆情,察其制之弊,乃作此诤言,以剖是非,以警杏林。
「四四制」者,标榜「广纳百科学士,唯才是举」,然细究其规,报考者须本科出自全球百强学府,或QS、泰晤士之列,且预修生物、化学等科,积学分七十有余。
此等门槛,看似严苛,实则暗藏玄机:富家子弟可游学海外野庠,速成文凭;权贵之后可借家族之力,修满预科。
反观寒门学子,纵有悬壶之志,若高考未入医门,则终身无缘白衣。
更甚者,有董某莹者,本科习经济于哥伦比亚,父母皆居高位,竟借「四四制」跻身协和,实习期间恃势滞留胸外科,更因私情抛患者于手术台,致舆论哗然。
嗟乎!此制名曰「公平选材」,实为权贵洞开后门,寒窗十载者徒呼奈何!
医道精深,非朝夕可成。昔者,华夏医子皆循「五载本科,三载规培」之旧轨,厚积薄发。今「四四制」者,强缩八年之学于四载,生徒晨习解剖,暮研药理,旬考月试,焚膏继晷。
有学子李某叹曰:「日课如潮,自律若囚,恍若重历庠序。」
然速成之法,终难掩其弊:
其一,临床实践仓促。北美「四四制」本于卒业后规培,而中土迫于认证,强令四年内完成课业与实习,生徒疲于奔命,技艺未精而已执刀圭。
其二,科研流于形式。博士论文三十页即可卒业,较之传统学制,标准宽松;更有导师坦言:「课时过密,生徒鲜有余力深耕学术。」 如此博士,岂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乎?
按《执业医师法》,行医者须持临床医学学士或专博学位,然「四四制」毕业生持非医本科加医学博士之衔,执业资格存疑。虽有协和力陈「此乃教育部特批」,然法理未明,各省卫生局注册时屡生龃龉。
更堪忧者,规培期限竟可缩至一载!昔者医子规培三载方得独立行医,今董某莹之流,速成四年即入三甲,手术台上弃患者如敝履,此非制度之殇乎?
王辰院士虽言「此制为医学领袖之摇篮」,然领袖若德不配位,技不称职,恐成苍生之祸。
协和倡言「融百学于医道」,然观其生徒,首屆十七子中,十人本科习生命科学,余者亦多近医之科,鲜见工、文之才。所谓「地质学者究肿瘤微环境,心理学者察患者心绪」,不过宣传噱头,实效寥寥。
或曰:北美「四四制」确育跨界大家,如《当呼吸化为空气》之作者。然中土学制,重应试而轻思辨,课程填鸭,考核僵化。纵有工科背景者入学,亦被繁重课业磨去棱角,终成「类八年制」之复制品。悲夫!「多学科融通」之理想,竟沦为招生幌子。
自肖飞案发,协和「四四制」更陷漩涡,网民疾呼:「富家子海外镀金,四载速成博士,此非特制『后门班』耶?」 虽院方辩称「招生严苛,非徇私者能入」,然董某莹之例在前,公信已失。况医学关乎人命,民众闻「开胸术者昔学新媒体」,安能不惧?
妮妮曰:「医之所病,病道少」,今协和之病,非独在制,更在人心。若放任权贵操弄,纵容德薄者执刀,则「健康中国」之梦,终成镜花水月。
昔扁鹊见蔡桓公,曰:「疾在腠理,不治将深」,今观「四四制」之弊,犹在腠理。若能严门槛以杜权贵,延学制以厚根基,明法理以正纲纪,重德育以修仁心,则此制或可涅槃。若固守旧辙,讳疾忌医,恐他日疾入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
箴曰:
协和新制,初心可嘉。
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杏林春暖,当以德溉;
医道巍巍,慎勿倾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