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西汉的贾谊,估计只要上过学的人都知道。



因为贾谊的《过秦论》比李白的蜀道难还难背,不过一般人心目中的贾谊,可能就是个会写文章的文人,但真实的贾谊却远没有这么简单。

据《史记》等书记载,贾谊出生于洛阳,曾拜一个叫张苍的人为老师。

张苍又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张苍的老师,是儒家的大拿之一荀子,张苍本人自从刘邦起兵时,就跟着一起闹革命,后来一路干到过丞相。

能当张苍的学生,贾谊资质自然不用说,在张苍的教导下,贾谊的见识和学问自然更是突飞猛进。

但是这个世界上也有一种人,智商很高,学理论也领悟的很快,但是一到实际做事时就废了,俗称书呆子,而贾谊就不是这种人。

人家早年因为文名大盛于河南,所以被河南郡守给招募到了身边做事,结果在贾谊的帮助之下,河南大治,大治到什么程度呢,时评天下第一!

地方官员把本职工作干的如此出色,消息自然就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而当时的大汉皇帝正是刚登基的汉文帝,汉文帝当时正是用人之际,所以贾谊顺理成章的就走到了汉文帝的眼前。

贾谊被调到汉文帝身边之后,很快就向汉文帝提出了一个建议,这个建议的名字叫《论定制度兴礼乐疏》,从表面来看,这个建议好像只是建议汉文帝完善本朝的礼仪制度。

但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贾谊这是借着让汉文帝完善制度的幌子,加强中央集权,打压军功勋贵集团。

而当年汉文帝才刚登基不久,他自己的上位就是靠军功集团的支持,当时军功集团还有很大的影响力,汉文帝还没有实力和这帮人硬刚,所以汉文帝就找了个借口,否决了贾谊的建议。

结果没过多久,感觉政治这潭水还比较难趟的贾谊,又从经济上给汉文帝了一个建议,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论积贮疏》,这封建议因为从表面上看,核心是劝汉文帝“重农抑商”,所以不怎么犯忌讳,因此汉文帝当即就批准了。

但其实这种巩固统治的经济策略,对汉文帝提高威望是非常有帮助的,未来之所以会有“文景之治”,贾谊当年的这个建议也是不可忽视的。

汉文帝看贾谊那么有能力,还非常知道变通,就想重用他,但是因为贾谊之前已经暴露出了自己的目的:帮汉文帝巩固皇权,瓦解军功集团,所以以周勃为首的军功集团,就开始黑贾谊,汉文帝当时的实力还护不住贾谊,所以只能让“怀才不遇”的贾谊去了长沙。

在一般人看来,贾谊去长沙是被贬,但是知道长沙当时有异姓王存在的人,就会理解汉文帝的用心,而心里有数的贾谊,则继续在长沙给汉文帝建言献策。

后来军功集团被分化削弱之后,汉文帝才又把贾谊调回中央,不过汉文帝是个非常谨慎的人,当时军功集团的实力犹在,如果此时重用主张打压军功集团的贾谊,那么势必会让刚消停的军功集团重新团结起来。

于是汉文帝一边暗赞贾谊“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一边又只能给贾谊安排一个不太显眼的岗位。

“不被重用”的贾谊,在这之后,依然出品了含金量极高的《治安策》,不过贾谊的寿命不长,32岁就驾鹤西辞了。

如果贾谊能长寿一点,仅凭他32岁之前提出的建议,他也有机会追平自己的老师,不过因为各种原因,现在大多数的印象里,这个当年的大牛,不过就是一个不得志的文人而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