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的龙游县,有个小有名气的石岩背村。1992 年,这里发生了一件轰动一时的奇事。当时,村子被干旱笼罩,村民们望着干裂的土地,满心焦虑,辛苦种下的农作物眼瞅着就要因缺水而颗粒无收。



村里有个水潭,唤作 “无底塘”。平日里,这无底塘是村民们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也是捕捉鱼虾的好地方。它的水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多年来一直滋养着村子。

在这干旱的紧急关头,有村民提出,把无底塘的水抽出来,救救那些快要渴死的庄稼。这个提议一出口,立马得到了大伙的积极响应。大家想着,抽水既能缓解干旱,等水少了,捉鱼也会更容易,一举两得。

说干就干,村民们迅速行动起来,找来抽水泵,开始抽取塘水。可谁都没想到,这看似不大的无底塘,抽起来却没完没了。一天、两天…… 足足抽了 17 天,塘水才终于见底。

当最后一丝水消失,展现在村民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原本以为会看到肥美的鱼儿在泥里扑腾,可映入眼帘的,竟是一座隐藏在水底的神秘建筑群。



这建筑群规模宏大,一座又一座的洞窟排列有序。洞窟的洞口呈倒斗型,垂直向下延展,深约 30 米。走进洞窟,粗大的鱼尾状石柱撑顶,与洞顶浑然一体,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洞壁和洞顶上,凿痕规则排列,隐隐约约还能看到一些雕刻的图案,有飞马、飞鸟和飞鱼,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腾空而起。而在这神秘的水下宫殿中,却不见一条鱼的踪影,就连鱼的尸体也找寻不到,这让村民们感到十分困惑。

这一惊人发现,很快在村子里传开,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吸引了外界的目光。专家们听闻消息后,纷纷赶来,想要揭开这座水下建筑群的神秘面纱。随着研究的深入,这座被命名为 “龙游石窟” 的水下奇迹,渐渐展露出它更多的神秘之处。

据专家推测,龙游石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12 年,甚至更为久远。石窟总数约有 60 座,占地面积达 0.38 平方公里,总长度 16 公里。各洞窟大小不一,小的洞厅面积有数百平方米,大的则能达到几千平方米。



这些洞窟的布局十分精妙,仿佛遵循着某种特定的规律。从高处俯瞰,已开发的七个洞窟呈北斗七星的形状分布,让人不禁猜测,这是否与古代的天文知识有关?

在众多洞窟中,一号石窟面积较小,地面约 300 平方米,形似正方形。洞窟进口下方设有一个矩形方池,窟内有长约 1500 厘米、宽 50 厘米的 “天马行空图” 浮雕,北壁还雕刻着鱼、马、鸟三种动物的图像,线条流畅,造型生动,似乎在传达着古人的某种信仰或故事。

二号石窟面积约 900 平方米,形状接近正方形,北面有小部分尚未完工。洞窟中有四根立柱,其中三根鱼尾形柱的尖头朝向北面,靠东一根立柱尖头朝东。这里光线充足,是所有石窟中开凿得最为规整的一个,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古人精湛的技艺。

三号石窟地面面积约 1200 平方米,呈长方形,东北角未完工,西北角设有矩形水池。石窟顶呈 45 度斜面从南延伸到北壁,地面也几乎呈 45 度斜坡伸到北端,转角处有螺旋状刀痕贯穿上下,仿佛是岁月留下的独特印记。



四号石窟面积约 2000 平方米,进口有平台,右侧为陡峭的石壁,左侧是盘旋而下的锯齿状石阶,长度达 50 米以上。洞窟内三根立柱呈三角形分布,底部平整,矩形方池位于洞窟底部中部。

五号石窟地面面积约 700 平方米,进口处有大量土石,梯道被掩盖,窟内三根立柱呈南北向排列,矩形水池在东北角。

随着龙游石窟的声名远扬,游客们纷至沓来,想要一睹这 “世界第九大奇迹” 的风采。龙游石窟景区主要由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组成。游客中心为游客提供贴心服务,展示厅和观影厅通过丰富的资料和影像,向游客介绍龙游石窟的前世今生。

已开发的洞窟成为自然景观的核心,虽有两个洞窟因地表水倒灌被淹没,但一至五号洞窟依然吸引着大量游客。洞窟内的鱼尾状石柱、精美的雕刻图案以及独特的洞室结构,无不让人惊叹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景区内的人文景观同样别具特色,马鸟鱼广场上,以石窟中的雕刻元素为原型创作的雕塑,生动展现了石窟文化的魅力。竹林禅寺香烟袅袅,晨钟暮鼓,为整个景区增添了一份宁静与祥和的氛围。

然而,龙游石窟的出现,也给专家们带来了诸多谜团。首先,如此大规模的石窟群,究竟是何人所建?在古代,建造这样庞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从开凿洞窟、雕刻图案到支撑石柱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高超的技术和精密的规划。但在历史文献中,却几乎找不到关于龙游石窟建造的任何记载,仿佛它是一夜之间从地下冒出来的。

其次,建造这些石窟的目的是什么?有人猜测,这里曾是古代的军事堡垒,石窟的隐蔽性和坚固性使其成为绝佳的防御工事。但仔细观察会发现,石窟内部的结构并不完全符合军事用途的设计,既没有明显的防御设施,也缺乏军事指挥的空间布局。



也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的仓库,用来储存粮食、物资等。但石窟内并未发现大量储存物品的痕迹,而且潮湿的环境也不利于长期储存物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龙游石窟是古代的祭祀场所,那些精美的雕刻图案和独特的布局,可能与某种神秘的宗教仪式有关。但这也只是猜测,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持。

再者,石窟中的雕刻图案究竟代表着什么含义?那些飞马、飞鸟和飞鱼的图案,栩栩如生,似乎蕴含着古人的某种精神寄托或象征意义。在古代文化中,马常常代表着力量、速度和勇气,鸟象征着自由、灵动和超凡脱俗,鱼则寓意着吉祥、富裕和繁衍。

但这些图案在龙游石窟中同时出现,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是否在传达着古人的某种特定信息?这些都有待专家们进一步研究和解读。

面对这些谜团,专家们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



自 1998 年新闻媒体对龙游石窟进行报道后,北京大学谢凝高教授、著名文物专家胡继高先生、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专家评审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鸿勋等众多专家学者,先后对龙游石窟的选址、材料、测量方法、建筑方法、运输方法、建筑工具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他们从洞窟的岩石成分分析,到雕刻工艺的细节考察,从建筑结构的力学原理探究,到周边环境的历史变迁研究,试图从各个角度解开龙游石窟的谜团。

2001 年 10 月中下旬,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曹锦炎和研究员王明达在二号洞窟中发现陶片,经过清理和拼凑,还原出两只破碎的施釉陶瓷。这些陶瓷的发现,为研究龙游石窟的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

通过对陶瓷的质地、工艺和风格进行分析,专家们进一步推测出石窟的开凿时间跨度较大,各洞窟的形成时间也不尽相同。根据 1 号洞窟内石雕刻形成的年代分析,其形成于隋唐以前;2 号石窟内出土的陶罐分析,开凿时间不迟于西汉。



而位于翠光岩附近的艾公洞,由清朝知县艾朝栋主持开凿,其中还存在 20 世纪 80 年代左右开凿的露天洞坑。这一系列发现,让龙游石窟的历史脉络逐渐清晰,但也让它变得更加神秘莫测。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自 2001 年 3 月开始,在多位岩石力学专家学者的指导下,相关部门对龙游石窟展开抢险加固工作。经过三年的努力,先后完成了三、四、五号石窟的抢险加固工作,确保了石窟的安全与稳定。

此后,每年都会对石窟进行保护加固施工,同时举行大型的石窟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龙游石窟的保护与研究工作。2003 年 12 月,龙游石窟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 AAAA 级旅游区,成为衢州市的首个国家 4A 级景区。

2013 年,龙游石窟以 “千年古城之谜” 之称被列入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同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是无数人对龙游石窟保护与传承的努力和付出。



如今,龙游石窟已成为浙江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它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和卓越的建筑技艺。

每一个走进龙游石窟的人,都会被它的神秘与壮观所震撼,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而那些尚未解开的谜团,也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更多的人去探索、去研究。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龙游石窟的所有秘密都将大白于天下,为我们展现出一段更为精彩的历史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