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外国人在日本列车上发生的“车厢通话”事件频频引发争议。


46岁的篠塚光辉(化名)是日本某医疗器械公司的一名职员。某日,他搭乘特急列车从客户处返回公司,列车刚启动不久,前排斜对角位置的一名年轻女性便开始用中文接打电话。她语速急促,音量也不低。

篠塚回忆道:“像我们日本人,即使电话响了,也会立即挂断,或者走到车厢连接处接听。但这位女士显然没有这个意识,通话持续了五分钟仍未结束,实在令人烦躁。”

尽管日本人通常较为隐忍,但这次事件中,女子身后的一名年轻男乘客终于按捺不住。这位看似20多岁的日本青年,染着金发,耳朵上挂着数枚耳钉,突然一脚踹向她的椅背。这一举动让篠塚也吃了一惊。


然而,女子并未因此收敛,反而继续通话。青年男子随即加大了“攻势”,一脚接一脚地踹向椅背,虽然力度不算重,但足以让座椅剧烈震动。

他的动作仿佛是在用脚掌抵住椅背向前推,暗含着“你到底能不能安静点”的怒意。

篠塚感叹道:“她确实有错,但这样踢座椅也太过分了。我本以为问题只在外国女性身上,没想到那位日本青年也让人心生畏惧。”

最终,女子站起身来,回头盯着男乘客看了几秒,随后走向车厢连接处继续通话。


篠塚后来去洗手间时,顺道看了一眼——她还在讲电话。据估计,这通电话从她坐下开始,至少持续了30分钟。

“我虽然不认同男乘客用脚踹椅背的行为,但不得不说,正是因为他的举动,她才离开了。至少车厢终于安静了。”篠塚无奈地说道。

此外,还有一事让篠塚印象深刻:踢椅背的男子身旁还坐着另一位朋友,他自始至终都在玩手机游戏,对身边发生的一切毫无反应,既不劝阻也不搭话。

至于这位女性是游客还是刚到日本生活的新移民,篠塚不得而知。她或许还不了解,日本可能是全球唯一一个在电车、地铁、新干线乃至公交车上都不太建议打电话的国家。


这种“无声规则”不仅让外国人感到困惑,就连不少日本人也忍不住吐槽:“是不是有些过于严格了?”

日本私营铁道协会曾进行过一项礼仪调查,统计“车站和电车上的滋扰行为排名”。结果显示,从1999年至2003年,“在车厢内打电话”一直稳居榜首。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从健康层面来看,早年日本曾担心手机信号会干扰佩戴心脏起搏器的乘客。尽管科学证明这种影响微乎其微,但“照顾弱者”的理念早已深深植根于日本公共秩序的底层逻辑中。宁可谨慎一些,也不能让特殊群体受到潜在影响。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与心理学有关。不知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当身边有人打电话时,虽然听不清对方说什么,但断断续续的对话总会让人莫名烦躁,大脑还会不自觉地脑补完整对话,越听越心烦。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认知不协调”。


在安静的车厢里,人们或低头刷手机,或放空发呆,突然有人大声讲话,就如同打破了某种“安静公约”,将自己从集体氛围中剥离出来,连接到另一个世界。而在特别强调“群体和谐”“步调一致”的日本文化中,这种“突兀感”自然会被放大。


此外,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渊源。90年代手机刚普及时,不少人喜欢在公共场所大声打电话,仿佛这样能彰显自己“紧跟潮流”,打电话甚至成了一种“炫耀”的方式。这种风气让很多人从那时起就对“公共通话”产生了反感。

因此,即便到了现在,即便社交软件再便捷、信息再透明,日本人在车厢里仍习惯将手机调至静音。接到电话时,要么先挂断发文字回复,真有急事就走到车门或车厢连接处,压低声音沟通。这种“无声默契”早已成为日本公共交通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024年,日本国会还专门讨论过“能否在车厢里小声接打电话”的问题。结果不出所料,反对的声音占了上风。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些规则过于严苛、守旧,但对日本人而言,遵守它们的理由非常纯粹——“我不想打扰别人”。在他们心中,维护公共空间的安静比自己一时方便更重要。

出门在外,“入乡随俗”并非委屈自己,而是学会尊重当地的习惯,安安静静地做一个不打扰他人的旅人。这样既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也能让旅途更加舒心。毕竟,在公共空间里,互相体谅、互不干扰才是最舒适的相处方式。

日本展会介绍

1、

2、

3、

版权说明: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属原创作者,文章源于授权作家或网络,网络其他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如有侵权,原创作者烦请联系我们予以公示或删除处理。 微信:xinshuo20122015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