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人们喜欢在房屋周围种一些树,用来绿化环境,提高人居环境的舒适度。
但是,房屋周围的树该怎么种,人们根据一代代人生活积累的经验,还是有一定讲究的。如果所种的树位置合适,数量合适,可以让居住者感到很舒适。反之,会给居住者带来一定的麻烦。
农村有一句俗语说“屋东屋南荫勿浓,日不进屋阴气重”,就是房屋周围种树的经验之谈。
浓浓的树荫,对于住宅来说,如果布局得合理,不仅可以遮挡盛夏阳光的暴晒,还可以调节宅院内及周围的空气。但是,对于住宅来说,阳光的照射,房屋的采光也很重要。
这句俗语说的是,种树和采光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这种关系得靠人为布局。
我国位于北半球,太阳从升起到落下,其主要的路径,上午到正午为东南方向,正午之后为西南方向。
地理常识告诉我们,每天的最气温不是正午(白天十二点),而是下午两点左右。按照根据农业生产的劳作需要,一般把正午定在下午两点左右,炎热的夏季,午休时间也定在这个时候。每天气温最低的时候,通常是日出前后。
一般来说,每日空气湿度最大也是在气温低的时候,而地面湿度最大是上午八点到九点。特殊天气除外。
俗语中所说的“阴气”,在我国民间是与“阳气”相对而言的。一般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指环境(包括空间、物体等)的“阴气”和“阳气”,一类指人的“阴气”和“阳气”,也就是一个人的气象。
俗语中所指的“阴气”,属于第一种类型。可理解为缺乏光照、空气流通不足或者有冷风的寒湿环境。而湿气过重或者潮湿的环境,让人感觉不舒服,对人的身体健康危害较大。
相对于第一种类型的“阴气”来说,“阳气”提是指光照较为充足、空气流通顺畅或者风吹让人感到舒适,相对比较温和和干湿适宜的环境。
当然,并不是说住宅的“阴气”越少越好,“阳气”越足越好,我国民间自古以来讲究的是“阴阳平衡”,或者说阴阳协调。
“阴阳平衡”,按照民间的说法,如果把阴阳加起来为十等分,那么以“阴四阳六”为好,这样的人居环境才是比较理想的环境。
下面就来具体解读一下这句俗语的含义。
“屋东屋南荫勿浓”,指的是不要在屋房东边和南边,种植过多的树,或者种植一些树冠高大而枝叶稠密的树,否则,浓密的枝叶会形成浓密的树荫,遮挡早晨和上午的阳光,照射到住宅内。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一般来说,早晨有露水,宅院的庭院内、房顶的瓦片上,都有露。遇到有雾的天气或者多雾的季节,露水更明显,地面上都是湿漉漉。山区尤其明显,树上往下面滴水。
有霜冻的天气,地面上、瓦片上覆盖了一层霜。
太阳出来后,阳光晒到的地方,露水和霜退得快,晒不到的地方,也就退得慢。下雨天也同样如此。
如果说早晨和上午的太阳被树荫遮住,露水也就退得很慢,造成宅院内潮湿的时间延长,如果下午也晒不到太阳,那宅院的地面也就非常湿润。
再说,空气流动也可以让部分水分蒸发,如果南边和东边的树荫太密,也容易阻挡风,也会让宅院内的湿气不易散去。
这就是俗语后半句所说的“日不进屋阴气重”。宅院内既很潮湿,采光和通风又不好,这种居住环境,容易滋生霉菌,家里的食物容易变质,一些木制的物件,布做的衣服等,容易生霉,影响使用寿命。
同时,这样的环境还影响人体健康,湿气过重,空气不流通,还容易引起居住者的情绪波动,还有可能因光线匮乏使居住者的情绪感到很压抑。
再说,我国民间历来以东方、东南方、南方为开院大门的三吉方,又以东南方为最吉方,在这个方位开的大门,称之为“青龙门”。
俗语中所说的南方和东方,正是开门的三个方位,大门是住宅的气口,如果在这三个方位种树太多,树荫太浓,就会气的正常流通。
在农村,关于院子晒太阳的问题,人们总结出一条经验,编成顺口溜为:“东晒晒金银,西晒晒穷人”。说明民间对东边和南边的日光是非常重视的,也认为是非常有利的。
当然,俗语的意思并不是说南边和东边不能种树,而是说不能种密集的树,或者不要种树荫太密的树,以不遮挡阳光和通风为好。
实际上,民间将在东南方位种的树,称之为“青龙树”,俗信认为是吉祥之树。
这句俗语告诉我们,房屋的东边和南边种树时,要选择合适的树种,即使有树荫很浓密的树种,要适当进行修剪疏枝,或者进行矮化,以不影响阳光照射到宅院为宜。
现在农村很多宅院,一般不在东边和南边种树,而是以盆栽来代替,这种布局是比较合理的,既美化了人居环境,又不至于遮挡宅院的采光和通风。
与此相反的是,民间认为,可以在西边和背边种一些树荫浓密的树种,这样就可以热天太阳的西晒,避免宅院和室内过于炎热。
民间俗信认为,在西边和北边种树时,又在西北方位种高大的树种为好,被称之为“天门吉祥之树”,有着很好的寓意。
总之,“屋东屋南荫勿浓,日不进屋阴气重”这句俗语,从居住环境的角度,强调了阳光对住宅的重要性,蕴含着传统居住智慧与自然协调的理念。因此,俗语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