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爆火,让我对科技进步的速度又有了新的思考,焦虑感让我觉得AI取代人类,貌似就在不久之后。

想要人类社会不倒,人就要学会如何生存,如何解决社会带来的新问题。于是我问Deedseek,在当今时代,人最应该注意什么事情。



它给出了17条答案,我拜读了一下,发现他对人类社会的认知好像比我这个人类还深刻。

思如涌泉,说干就干,我着手将这17条关于人际交往、生活、工作,以及关于自我生存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

关于人际交往的六个常识、关于生活与工作的三个常识、关于生活误区的八个常识。

接下来就与大家分享我的心得。

一、六个常识 ,让人际交往更值得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人际交往。但如果人与人之间不是交织的,社会也不会存在了。

所以任何人都无法真正意义上从巨大的人际网格中解离出来。

唯一解就是,在痛并快乐着的时候,让痛少一点。

Deepseek建议人类重拾的第1条常识

「人际交往比金钱更重要」

大多数人对社交应酬实际上是嗤之以鼻的,但很多应酬又是你躲也躲不过去的。



为什么?“镜像自我理论”里强调,朋友之间的互动可以完善人对自我的认知,你离不开朋友,更离不开“亲密关系”。

因而会在无意之中,或重或轻地,依赖身边每一个人。

人际交往的主权在你手里,交往提供的价值是用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但在这种时候,你一定要牢记:

「足够的尊重才是建立关系的前提」

不管是在家人之间,还是朋友、伴侣,甚至是合作伙伴、陌生人之间,要让关系更一进步,一定是需要尊重的。

医学证明,尊重可以激发神经元对大脑的“奖励”,使人更容易接纳对方。

而心理学则认为:

「尊重能增加“倾听”的概率,拉近双方关系」

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上下级之间,容易用“支配”代替“尊重”。



比如你为了孩子好,但却让他做了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小小的举动,会让亲子关系,产生裂缝。

如果想规避此类问题,就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各种关系”,因为:

「培养坚不可摧的关系,是需要用大量时间浇灌的」

有研究认为,越想让关系亲密,就越要投入更多时间。从朋友到熟人,只需要90小时的密切交往。

而从朋友关系到好朋友关系,则需要200小时以上的交往。

而在所有人际交往里,爱情是最深刻的,由于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加持,爱被认为是人际交往的顶点。

现代青年都不提倡结婚,并不是他们不相信爱情,而是他们只相信爱情。

所以青年身边的人们,要明确他们的想法:

「婚姻不是生命的必需品,爱情才是」



虽然青年都说自己“不需要爱”,但其实他们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被浸泡在爱的温泉里。

可也要注意:

「持续不断的爱,会让大脑疲劳,进而对爱产生麻木」

心理学家芭芭拉强调:“爱是发生了积极共鸣的微小瞬间”,正是这种像雨点一样不密集的东西,刺激了多巴胺的产生。

如果认为爱必须得是密密麻麻毫无空隙的话,则会让人觉得自己“爱而不得”,进而影响亲密关系。

二、三个常识,关于生活与工作

年初,工作在某电台的主持人王瀚被裁员。没多久他就踏上了旅途,他说:

“这种工作不适合我。我不想自己的一生都在请假中度过。”

平衡生活和工作,在当今世界是一个重大难题。牺牲生活换来的工作,只能让人疲惫。

关于职场,有三点常识必须重新拾取。否则工作就是生活的“阿修罗地狱”



「职业本身就是流动的,如不能接受流动,会引发集团焦虑」

2025年,报名国考人数350万,比去年多了40万,堪称“历史最难”。

大家都想要稳定的工作,不接受工作的流动。竞争压力的增大,引发考公群体“集团焦虑”。

但如果接受了工作的流动,焦虑会缓解不少。具体怎么选择,看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想要在职场走得更远,要让人感知到你有深度思考和表达,两大能力」

阿希从众实验表明,群体中坚持独立观点者更容易获得尊重。而独立的观点诞生和维持,离不开深度思考和表达能力。

第三点很重要,要明白:

「休息不是奖励,而是生存的权利」



国乒运动员陈梦,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承认——她只要一休息,就会有耻辱感。

于是她只能拼命练习,牺牲了很多本该属于自己的时间。

不管是职场还是学习,都不要有“休息耻辱”,觉得自己停下了脚步,就会被别人赶超。

内卷是零和游戏,并且自我剥夺了休息和生存的权利。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人就会生活的乐趣。

在社会比较理论中,这叫作“被迫竞争”。结局是带来焦虑、抑郁和职业倦怠。

三、生活里最容易陷入误区的八个常识

生命是很多事情的集合,而忙碌的我们,总会对其产生误区,有时候,这些误区或许也是“致命的雷区”。

第一,健康雷区。

「成年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健康」

你身边有没有为了怕耽误工作有病不去看的人?什么时候健康也要被抛在工作后面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必须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这不仅是为了你,也是为了所爱之人。



那些以各种原因抛弃正常作息的人,是自己生命里最可怕的“杀手”。

成功人士一天只睡四小时是谣传,充足的睡眠才是强化生命力的根本。

医学研究已经证明,睡眠之所以能恢复精气神,是因为人在睡觉的时候,细胞进入了修复模式,抚平了器官高强度工作之后的思考。

有数据表明,长期保持足够睡眠的时间,其DNA端粒的长度,要超过不足者一倍。而端粒,关乎衰老与死亡。

「保护大脑的方法,是集中注意力」

一心多用不是特异功能,只会造成记忆力难以集中。

要保护大脑,就要学会在冗杂的信息原理,找到最关键的那个。如果在乎的东西太多,大脑就会疲惫。



想要论据?也有。神经影像学显示,长期分心者前额叶血流量会平均减少23%,导致决策能力下降37%。症状是:出现思维跳脱和逻辑混乱。

这是一个死循环。分心会影响大脑,而被影响的大脑,会更容易分心。

第二,成长雷区。

「成熟的标志不是更稳重,而是可以应对繁复的现实」

对成熟的各种标准化的定义,都是错误的。成熟不是对外的,而是要先对内,再由内而外。

只有你自己才配定义,自己是不是“成熟”了。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熟的核心,在于“真实”,要对世界有清晰的认知,也就是所谓“感受真实的世界”。

成熟的人一定会经历的过程是:预测未来-获取反馈-优化认知



通过这一流程,可以打破“自我欺骗”,能拥有在现实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绪,在成长过程中也非常重要。

「情绪没有对错之分,但发泄情绪,要有边界」

谜底就在谜面上,有原则的情绪发泄,可以令人酣畅淋漓。而没有边界地发泄情绪,只会带来灾难。最直接的例子——路怒症。

还要在成长中明白一点:

「生存必然伴随痛苦,但痛苦不代表失败」

我问Deepseek,为何生存一定伴随痛苦。它援引了欧文·亚隆的心理学观点:

“生存的痛苦来源于人类永远无法规避的四个问题,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

拿自由来说,被定义的自由,还是不是自由?答案是,自由只有在界定的框架里才叫自由,否则就是“纵欲”。



人因为自由而感到痛苦,是因为有些自由要突破既定框架和原有责任,最终带来焦虑。

电影《出走的决心》就讨论了家庭责任和自由之间的冲突。

你想要说走就走的旅行,但责任的锁链会束缚住你的手脚。所以出走,是需要决心的。

可电影中的女主角,最后还是踏上了旅途。半生受压榨的她,终于还是成功了。

有的成功需要用痛苦来交换,痛苦只会带来痛苦,而非失败。

不是有句老话?就连失败都是成功之母。

第三,价值雷区。



价值的产生,往往伴随效率。我的更新的频率越高,我出现在你面前的可能性越大,我的存在就越有价值。

但如果我只埋头工作,就会错过屋外刚刚破土的新芽。

所以要提醒你:

「只追求效率,会错过更多宝贵的东西,无聊才是激发创造力的根本」

“心智游移”观点认为,大脑会在无任务的状态下重组信息,催生出新奇的想法。

一项心理实验,将人分为两组,一组什么都不做,另一组被强制抄写电话号码15分钟。

随后研究者提问:“塑料杯都有什么用法?”

无任务的一组,提出的塑料杯用法,比抄写电话号码的那组,多说出40%的塑料杯用法。



拾起被你抛弃掉的“无聊”,或许能发现更多有趣的风景。

再换一个角度看价值,那就是“财富”。

「会存钱,才能累积财富」

对于普通人来说,累积财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存钱。

存钱能让你的身边没有价值的东西越来越少,而安全感,会越来越多。

如果不知道怎样做才能下定决心存钱,那就记住:

存钱≠收入-支出

存钱=收入-欲望

最后一点,我将它从健康、成长和价值雷区中解离了出来。因为它与快乐息息相关。



如果你想问——我要如何过得爽?那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

「不用纠结机会的转瞬即逝,忠于自己才能得到想要的结局」

花花世界迷人眼,机会也是万花丛中的一朵又一朵。但对于普通人来说,抓住机会的概率并不高,如果机会转瞬即逝,就不要再纠结了。

你要纠结的不是错过机会,而是如何提高抓住机会的概率。

怎么提高?很简单——走心。

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内心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抓住。

人是不会自己害自己的。就连对自己动刀子的人,在内心深处也是为了拯救自己。

当机会来了,如果真的纠结这条路对不对的话,就先问问自己,想不想要。如果想要,就冲过去抓住它。

但后续的代价和成果,都需要你自己去承受。这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观点——别管别的,只管自己

还是那句话,生命是很多东西的集合,关注到了一点,往往会忘记其他的东西。

拾起这些东西,你才能应对各种挑战,明白“生存”最根本的快乐,来源于“生活”。

-The End - 作者-思婷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