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笼罩下,眉山市彭山区江口街道大塘村一改往日宁静,夜市里灯火辉煌。烧烤摊前,炭火映照着食客们的笑脸,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广场上,文艺表演精彩纷呈,喝彩声不绝于耳。曾经集体经济薄弱的大塘村,凭借党建引领的“神奇画笔”,绘就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以“夜市经济”为支点,成功撬动民生“大杠杆”。
建强组织堡垒,探索“夜市经济”新路子
“村子强不强,全看领头羊。”大塘村紧依南方园区,坐拥6000余名职工的庞大消费群体,其中不乏众多外来务工人员。然而,过去的大塘村捧着“金饭碗”,却深陷“薄弱村”的泥沼。2022年,村集体经济年收益仅20.9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只有1.8万元,发展的脚步沉重而缓慢。
管理夜市。杨之逸、焦国辉供图
2023年初,彭山区吹响集体经济“倍增计划”的冲锋号,要求各村“量身定制”增收策略,力求两年内实现集体经济收益翻番。面对上级的殷切期望和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大塘村党委深入调研、集思广益,一个大胆而富有创意的想法应运而生——借助毗邻南方园区的独特优势,打造“夜市经济”,让夜晚成为发展的新战场。
想法虽好,资金却成了拦路虎。大塘村党委挨家挨户动员有想法、懂经营的村民,经过多轮沟通协商,最终敲定“村集体+商户”共同出资的模式,成功筹集资金40余万元。解决资金难题后,村党委马不停蹄对接街道办、区规自局等部门,全力推进规划、立项、建设等工作。2023年9月,大塘村夜市惊艳亮相,16间崭新门面拔地而起,9家特色餐饮入驻营业,为南方园区职工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服务。
提升惠民质效,实现“夜市经济”新突破
夜市开业初期,人气略显冷清。为了让夜市“火”起来,大塘村党委一方面借助本地媒体、抖音等平台,全方位宣传夜市特色;另一方面,积极携手区文广旅局等单位,举办夜间文艺演出、露天电影等活动,丰富村民精神生活的同时,成功吸引八方来客。
“下班后就爱来这儿,饭菜可口、价格实惠,关键是离公司近,太方便了!”在南方园区工作的李先生对夜市赞不绝口。经过1个月广泛“引流”,大塘村夜市人气爆棚,周末日均客流量突破500人次,工作日也能达到300余人次,让3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村党委还积极动员周边群众新开设超市、农家乐、药店8家,夜市周边的消费配套日益完善。同时,大塘村还建成了农贸市场,为村民销售特色农产品搭建了广阔平台,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2024年,大塘村集体经济收益达40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较2022年分别飙升102%、67%。
推动规范管理,营造“夜市经济”好氛围
随着人气越来越旺,夜市管理压力也与日俱增。大塘村党委构建“党组织+党员志愿者+摊主”的夜市治理模式,量身定制市场运行制度,明确摊主责任,规范经营行为,落实“门前三包”等制度,及时收集处理餐厨垃圾、打扫门前卫生;为解决餐厨垃圾清运等问题,大塘村购置垃圾清运车,对夜市周边环境进行一日一清扫、垃圾一日一清运。
夜市。杨之逸、焦国辉供图
大塘村还广泛面向南方园区职工、周边村民招募志愿者,组建了4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每日开展文明劝导、交通疏导等,让秩序井然成为夜市常态。在村党委的引领下,摊主、志愿者、园区职工纷纷化身村庄治理的参与者,共同守护夜市的整洁与和谐。“我几乎每晚都来逛,这儿烟火气足,环境和秩序更是没得说!”在南方园区务工的小杨对夜市的管理竖起大拇指。
“未来,我们将持续以党建为引领,积极融入全区‘一江两岸’文旅布局,把大塘村夜市经济做优做强,吸引更多消费者前来,让村民的钱包越来越鼓!”大塘村党委书记陈国清目光坚定,话语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信心。(杨之逸、焦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