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昆明多地,尤其是各大购物中心门口多了许多集市、摊点,而且数量有越来越多的趋势。除恒隆广场等少数几个购物中心,大多商场都在门口广场建起了数量不等的摊点,即便生意一向不错的同德广场、南亚第壹城也不例外。
据了解,在商场门口增设摊点是从2023年开始的,到2024年已经变得非常普遍。还没有在门口摆摊的只有两种,一种是像恒隆广场这样,对形象有要求的,实在放不下身段。另一种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门前空地太小,不具备商业外摆的条件。除此之外,昆明各个购物中心几乎都加入到了“市集经济”当中,搭建的户外摊位少则十来个,多的有几十个。
业内人士表示,这种商场外摊点面积都不大,只有几个平米,租赁给商户卖打折商品,或者经营饮品、小吃、小商品之类,因为位置好,出租率很高,生意也大多不错。但购物中心的管理方对此则比较矛盾,一方面眼看购物中心生意与日俱降,店内商家频繁倒闭、撤店撤柜,门口集市多少能起到引流、聚客的作用,也能增加一部分招租收入。但门口摆摊,不单拉低商场形象,其实也拦截了客流,和店内商家形成竞争。比如,门口一个摊位租金只是商场内店铺的十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但却抢占了更好的位置,这样一来,愿意入驻店内的商家显然就更少了。
当然,如果没有门前的集市,购物中心的生意就会好吗?这当然也要另说。但是如何平衡,不因为盲目发展集市而加速购物中心的“死亡”,这是摆在每一个购物中心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那么,昆明目前遍地开花的市集经济,对于担负城市“门面”,承担着城市商业升级重任的购物中心而言,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
放眼全国,从之前的严格限制,到如今的使劲鼓励,地摊在政策下迎来了大反转。
2020年,受疫情影响,经济急需复苏,进而催生了地摊经济的“回归”。规范下的地摊经济,率先由成都开启。
到2020年5月27日,中央文明办发布消息,在当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同年6月1日,总理点赞“地摊经济” ,而后,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纷纷为地摊“解绑”,彻底点燃了地摊经济。甚至很多部门,包括城管都领到了KPI,要求培育地摊经济。仅仅2020年一年,超过30个市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昆明自然也不例外。
但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地摊经济发展如火如荼之际,在2020年6月,北京日报、人民日报、央视财经等媒体,却相继为正火爆的地摊经济“降温”,主要观点是地摊经济有可能带来市容卫生、城市交通、产品质量等问题,不适合所有城市蜂拥而上。
所以,这里能明确的是,地摊经济是放开了,但不是盲目同质化,规模化发展,要做有品质、有特色的主题集市。
那么,购物中心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面临经营困难,集市也是一个道理,本来品质就差,再同质化严重,最终结果显而易见。由此,反观商业本就过剩的昆明,发展了多年的“地摊经济”已经呈现出同质化严重,品质层次不齐的各种问题。
以昆明北市区为例,同德昆明广场、万彩城、滨江商业广场、欣都龙城、北辰财富中心等商业综合体纷纷打造出了各自的集市经济,体量有大有小,但商家却大同小异,在短短不足3公里半径内,再度形成了新业态集市的同质化竞争。
此外,昆明近年也不断出现因占道经营、路边车辆乱停乱放、道路旁垃圾堆积、噪音扰民等等由于地摊经济而引发的市民投诉。
截至2025年,地摊经济的市场规模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我国地摊经济市场规模已成功突破万亿元大关,年增长率接近 20%,成为疫情后消费复苏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地摊经济的覆盖范围愈发广泛,已然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无论是繁华热闹的商业街、充满活力的夜市,还是社区周边、学校附近,都能轻松寻觅到地摊的身影。参与地摊经营的人数也在持续攀升,众多人将摆地摊视作创业的起点,或是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其中不乏失业人员、大学生、兼职者等不同群体。
在一些城市,地摊经济已然形成了规模化的市场格局。以义乌为例,当地的三挺路夜市、青口夜市和柳青夜市,不仅摊位数量众多,商品种类更是丰富多样,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前来,成为城市夜间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三挺路夜市作为义乌最早、人气最旺、规模最大的夜市,集购物、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这里物美价廉、种类繁多的小商品,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小吃,不仅吸引了大量国内游客和居民,还吸引了众多外国客商前来 “打卡”。
但是,尽管地摊经济在近年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随着参与摆地摊的人数不断增多,各个摊位之间在产品、价格、服务等方面的竞争日益白热化。摊主们需要不断创新,形成差异化优势,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地摊经济的管理依旧是一个难题。城市管理者需要在维持市容市貌与推动地摊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同时确保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摆地摊通常在户外进行,受天气条件的影响较大。恶劣的天气,如暴雨、大风、高温等,可能导致摊主无法出摊,或者生意变得清淡,给摊主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
此外,部分地摊商品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和信任度。一些消费者担心购买到质量不佳的商品,从而对地摊购物产生顾虑。摊主们需要注重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以建立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
最关键的一点,仍然是,如何平衡集市与购物中心,与沿街商铺的利益,而这一点,放眼全国,似乎也还没有一个共赢的良策。
所以,回到昆明,我们从无差别“杀死”每一个地摊经济,到地摊经济再度铺满大街小巷,一刀切的运营方式,让人不禁后怕。地摊经济虽好,但绝不是越多越好。到有一天,或许又将引发一场摊主与店主,摊主与城市管理者的大厮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