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牙克石市第二中学的美术教室里,56个身着民族服饰的黏土娃娃整齐陈列,这些出自师生之手的作品,不仅是美术课堂的成果,也是美术教师郑晓辉深耕“黏土文化育人”的生动解读。“中华民族一家亲”黏土娃娃系列作品不仅展现了精湛的黏土工艺,更通过艺术形式生动诠释了民族团结与北疆文化的深厚内涵,让厚重的文化在指尖轻盈绽放,也让传统文化在美育课堂中得到传承。
走进郑晓辉的美术教室,56个高约20厘米的黏土浮雕娃娃整齐陈列,鲜艳的丝绸长袍、精致的银饰头冠、层叠的刺绣花纹……每个作品都精准还原了不同民族的服饰特色。从鄂伦春族的狍皮帽子到赫哲族特色纹理的鱼皮衣,从苗族的百褶银裙到满族的典雅旗袍,这些黏土浮雕不仅展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更成为学生们触摸历史、感知团结的“立体教科书”。
市第二中学美术教师郑晓辉说:“我一直对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民族、民俗都非常感兴趣。我在2002年的时候开始玩黏土,因为它色彩比较鲜艳,我就想做一系列民族题材的作品。后来,我用黏土浮雕插画的艺术形式,创作了56个民族服装服饰,民族服装服饰本身就是一个穿在身上的中国文化历史,我希望用这种形式去表现历史。”
在郑晓辉的美术课上,黏土不再是简单的手工材料,而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学生们在揉捏、塑形、上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各民族服饰背后的文化故事。
市第二中学学生张林静说:“我太喜欢泥塑了!一开始我怎么都捏不好形状,急得不行。但郑老师特别有耐心,手把手教我,我慢慢就找到感觉了。我感觉自己像个小艺术家,能把心里想的东西变成实实在在的作品。而且通过做泥塑,我对北疆文化了解得更多了,以后我还想做更多有意思的泥塑作品。”
从讲台到展台,从指尖到心间,从黏土到文化,郑晓辉用黏土搭建起文化对话的桥梁,让古老的手工艺在新时代的课堂上绽放出新的光彩。
牙克石市第二中学美术教师郑晓辉说:“56个民族创作完之后,下一步,我会根据孩子们的喜好做一些文创产品,比如说蒙古包、草原……我们可以用一些小的黏土,让孩子们上课能够完成,这样更方便操作,在课堂上也更易推广,让孩子们对传统民俗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从一方黏土到文化传承,从指尖记忆到心灵共鸣,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美育的沃土绽放了无限可能。郑晓辉还带领学生创作了京剧脸谱、动漫角色等系列作品,让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在课堂碰撞,让每一件作品成为北疆文化的生动注脚。
▌记者:刘双芸 刘魁阳 视频制作:刘魁阳
编辑:张璐 黄雅光
编审:赵宗杰 张革
终审:刘畅 雷建军
总监制:肇慧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