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97期 封面
本期导读
01
美术聚焦
●中华艺术文脉与中南半岛风土的共生——聚焦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美术
02
美术新闻
●中流砥柱——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创作动员会在中国国家画院召开
●本报观察|杨晓萌:让历史“活”在脚下:文物主题游径的文旅融合新实践
●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杭州举办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组织创作资助项目|国之重器——新时代建设成就主题版画作品创作项目在上海启动
●筑高原 攀高峰——第四届中国好手艺展在京开幕
●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西部地区民族题材壁画创作人才培训项目结业展在云南美术馆举办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慢生活·国际范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长物”主题创作作品巡展在成都启幕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冉冉晨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北京主题作品展在京开幕
●“独一无二的我”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主题画展在京启幕
●艺坛短波
03
艺术家
●何韵兰:自然·无尽境
●冯远:丹青诵怀
●潘鲁生笔下的乡土意象
●晁楣:莽原的浪漫
●章燕紫:忽然而已
04
●肖峰:革命的艺术生涯与艺术的革命人生
05
专题
●双年展机制创新中的武汉经验——从“城市流体”看当代艺术与城市共生的新路径
●承流会变——昙华林油画创作群体研究展在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举办
●产学研协同视角下的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研究生培养策略研究
06
艺术设计
●焦点|2025大阪世博会:以建筑设计对话世界
●速递|2025厦门国际设计艺术周聚焦“新质生活:创意成就美好未来”
●工艺|螺钿流光:千年非遗的光影新生
●经典|马克·纽森:以流线型设计传达设计温度
07
副刊
●钩沉|细读赛努奇博物馆的庞薰琹绘画
●“萌”文物|古代“闺蜜”俑的时光密语
●过往风流|画家笔下的“黄金弹”
●新书推荐
美术聚焦
●中华艺术文脉与中南半岛风土的共生——聚焦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美术
东南亚地区的美术交流长期受地缘政治与文化多样性影响,形成独特的跨文明互动模式。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与世界各国有着悠久的文明交流史。近年来,三个国家的艺术界通过双年展、艺术家驻留计划与数字协作平台,逐步构建起超越国界的创作网络。作为中南半岛和东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国家的知名度主要来自地缘政治领域,其文化艺术尤其是美术成就很少被专门关注。本期“美术聚焦”围绕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的美术成就,以及中国和三国的文化交流展开,期待丰富读者对以这三个国家为代表的东南亚美术的认识。
美术新闻
●中流砥柱——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创作动员会在中国国家画院召开
4月18日,“中流砥柱——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创作动员会”在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会议室召开,正式拉开了这一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的序幕。
●本报观察|杨晓萌:让历史“活”在脚下:文物主题游径的文旅融合新实践
文物主题游径的多重价值正在逐步显现。从文物保护角度看,这种模式将分散的文物资源系统整合,通过旅游活化反哺文物保护,形成了良性循环;从文旅融合角度看,它丰富了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产业发展角度看,它延伸了旅游业价值链,带动了文创产品开发、特色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
●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杭州举办
4月23日,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本届论坛包括主旨演讲、主题交流、互动环节和实地参访等。来自法国尚蒂伊古堡、哥伦比亚国家博物馆、新加坡博物馆、约旦博物馆、中国故宫博物院、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博物馆的代表围绕“博物馆的演变与变革性角色”“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运用”“博物馆作为教育载体与终身学习平台的作用”等主题分享经验做法。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组织创作资助项目|国之重器——新时代建设成就主题版画作品创作项目在上海启动
4月23日,由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中国航天基金会和上海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2025航天文化艺术论坛”在上海举办。该论坛是中国航天日主场系列活动之一,论坛以“航天文化 多元表达”为主题,旨在推动“航天 + 文化、艺术、科普”深度跨界融合,进一步繁荣航天文化艺术,激发公众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在此次论坛上,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组织创作资助项目“国之重器——新时代建设成就主题版画作品创作”启动。
●筑高原 攀高峰——第四届中国好手艺展在京开幕
4月19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好手艺展”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开幕。“中国好手艺展”秉持“材美、工巧、器韵、时宜”的学术标准,自2017年首届以来已连续举办四届。本届展览汇集来自全国的110件(套)匠心之作,涵盖琢玉、雕镌、金工、髹饰、陶埏、织绣、编结等工艺美术门类,生动诠释了中国好手艺的内涵与价值,展现出新时代中国手工艺传承创新的新风貌。
●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西部地区民族题材壁画创作人才培训项目结业展在云南美术馆举办
4月15日,由云南艺术学院主办,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云南美术馆承办,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作为学术支持的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西部地区民族题材壁画创作人才培训项目结业展”在云南美术馆开幕。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慢生活·国际范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长物”主题创作作品巡展在成都启幕
4月20日,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慢生活·国际范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长物’主题创作作品巡展”在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启幕。本次展览以宣传新时代成渝生活美学、助力双城经济圈内涵建设为目标,结合在地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工艺资源,围绕“手的礼赞”“髹饰智慧”“抟土成器”“在地文创”四个板块进行策展叙述,呈现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成渝智慧。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冉冉晨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北京主题作品展在京开幕
4月18日,“冉冉晨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北京主题作品展”在首都图书馆启幕。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首都图书馆承办,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支持。展览展出了60件名家大师与当代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类型包括油画、中国画、版画、雕塑、摄影和影像,以“晨起”“蓬勃”“更新”“择中”四个单元为叙事线索,讲述北京城市层累生长的故事,展示首都不断发展的焕新面貌。
●“独一无二的我”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主题画展在京启幕
近日,由武汉沐马美术馆与北京古桥艺术馆联合主办的“独一无二的我”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主题画展在北京古桥艺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旨在借助艺术创作的力量,促进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并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该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次展览共展出青少年儿童的100余幅绘画作品。这些年龄从5岁至13岁的创作者,以稚嫩笔触、斑斓色彩勾勒出对“独一无二的我”的理解,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充满童趣与奇思妙想的内心宇宙,也为研究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丰富素材。
●艺坛短波
艺术家
●何韵兰:自然·无尽境
4月12日至23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中国女画家协会、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自然·无尽境——何韵兰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展出何韵兰的70余幅作品,涵盖其早年代表作,以及晚年对自然奥义、生命本质与艺术真谛的深层哲思与探索成果。
●冯远:丹青诵怀
4月15日至25日,由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丹青诵怀——冯远中国画作品展”在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的100余幅作品。
●潘鲁生笔下的乡土意象
4月20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寄情大湾区——潘鲁生大湾区民艺调研与艺术创作巡展”在广州举办。展览汇集了潘鲁生自2018年以来走访大湾区古村老巷、渔港码头、市井作坊时创作的38件彩墨作品。本文为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梁江为展览所作评论。
●晁楣:莽原的浪漫
4月24日,由四川美术馆(神州版画博物馆)、黑龙江省书画院(黑龙江省美术馆)、曹州书画院(菏泽晁楣版画艺术陈列馆)主办的“莽原的浪漫——晁楣经典木刻作品展”在四川美术馆举办。展览展出了中国国家画院顾问、院务委员、版画所研究员晁楣的荒原、林海、长河等重要系列作品,也对其一生的代表作、重要创作节点和创作思路转向进行了展示与阐释。
●章燕紫:忽然而已
4月15日,“忽然而已——章燕紫艺术展”在湖北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系统呈现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章燕紫近年来的主要创作脉络,并重点展示了她于 2024年至2025年间创作的几组最新的大型装置作品。
●肖峰:革命的艺术生涯与艺术的革命人生
“肖峰先生是一位以中国式审美融合西画技法来表现历史和时代的油画家。其代表作如《辞江南》《战斗在罗霄山上》《芦苇丛中任我行》等,追求油画民族化,作品色彩灵动、情感真挚,充满深邃的历史与人文思考。他长期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领导,为推动我国美术教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段颁奖词精准概括了肖峰的艺术成就,即革命的艺术生涯与艺术的革命人生。
专题
●双年展机制创新中的武汉经验——从“城市流体”看当代艺术与城市共生的新路径
在全球化与在地化张力加剧的当代语境下,2024武汉双年展的价值不仅在于呈现了高水准的艺术创作,更在于构建了城市文化发展的新型操作系统。其通过学术话语建构、制度创新和技术融合形成的复合动能,正在重塑武汉作为长江文明枢纽城市的文化基因,也为世界城市双年展提供了兼顾学术深度与实践效能的中国方案。这种文化实践表明,当代艺术完全可以超越审美范畴,成为城市转型升级的催化剂与测速仪。
●承流会变——昙华林油画创作群体研究展在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举办
4月11日,由湖北省美术院主办的“承流会变——昙华林油画创作群体研究展”在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是湖北省美术院自2018年起设立“湖北群体”系列研究展的第七回,聚焦昙华林油画创作群体风格多元、守正创新的探索轨迹,全面展示他们在艺术创作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承流会变——昙华林油画创作群体研究展”座谈会于同日上午在湖北省美术院樱花讲堂召开,会议围绕“湖北省美术院油画创作的传承与发展”“湖北省美术院油画艺术探索的时代特质与新时代油画创作的导向性、时代性与创新性”等议题展开讨论。
●产学研协同视角下的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研究生培养策略研究
在“新文科”建设与加快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艺术类专业研究生教育亟须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范式转型。传统培养模式存在学科壁垒固化、实践能力薄弱、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已无法适应数字技术迭代、文化产业链升级及全球化艺术市场竞争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本研究基于协同理论框架,结合艺术教育前沿实践与典型案例,从课程体系重构、实践生态构建、师资结构优化及评价机制革新四个维度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通过整合高校智力资源、企业产业资源与科研机构创新资源,构建“艺术创作—技术研发—产业应用”闭环培养体系,为破解艺术教育供需脱节难题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范式。
艺术设计
●焦点|2025大阪世博会:以建筑设计对话世界
4月13日,五年一届的世界博览会拉开序幕,2025大阪世博会(以下简称世博会)在大阪人工岛梦洲举办,将持续至10月13日,为期184天。这是日本大阪市第二次举办世博会。本届世博会以“构想焕发生机的未来社会”为主题,敦促人们从遗产、文化认同、流动性和技术创新等角度探索可持续解决方案。世博会的会徽“生命之光”和吉祥物“脉脉”分别象征着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可能性和水之都大阪的特色,它们不仅是视觉标识,更是精神上的象征,提醒人们关注生命本质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以此呼应主题。
●速递|2025厦门国际设计艺术周聚焦“新质生活:创意成就美好未来”
4月28日,作为2025厦门国际设计艺术周的核心活动,厦门国际设计艺术展在厦门美术馆开幕。本届艺术周以“新质生活:创意成就美好未来”为主题,展览汇集来自全球的创意力量,展示如何通过设计塑造一个更加智能、高效、充满美感的未来。
●工艺|螺钿流光:千年非遗的光影新生
螺钿工艺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更以多元形态融入当代生活。当螺钿的虹彩光泽在数字屏幕上流转,当传统纹样在现代首饰上焕发新生,这项千年技艺证明:文化传承需要在坚守中创新生长。
●经典|马克·纽森:以流线型设计传达设计温度
马克·纽森始终坚定地以设计“为世界制造曲线”,传达出设计的温度,正如他所说:“未来要多方尝试将不同的材质运用在多种的领域或产品上,寻找出更多的可能,而这也是我一直以来不断努力的方向。”
副刊
●钩沉|细读赛努奇博物馆的庞薰琹绘画
从赛努奇博物馆的收藏史到庞薰琹的个案,我们得以窥见艺术如何超越地理边界。正如庞薰琹在自传中所言:“线条无问西东,唯真性情可达。”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今天,这段中法艺术交流的往事,依然为文明互鉴提供着珍贵的启示。
●“萌”文物|古代“闺蜜”俑的时光密语
当文博热潮席卷网络,一件件沉睡千年的文物纷纷化身“网红”,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洛阳博物馆内,一对彩绘陶牵手女俑以“闺蜜”的姿态成功“破圈”。她们手挽手的亲昵模样,萌态可掬,恰似在诉说跨越时空的真挚情谊,瞬间激起了网友对美好友情的向往。一时间,网友们纷纷约上好友前往洛阳博物馆打卡,举起手机拍下与陶俑牵手的同款画面。镜头内外,今人的笑靥与古人的陶影悄然重叠,宛若一场跨越千年的“闺蜜”聚会。
●过往风流|画家笔下的“黄金弹”
沈周《枇杷图》题诗云:“山禽不敢啄,畏此黄金弹”。这是对枇杷形与色实实在在地描写。鸟雀看到这金色果实,仿佛金弹般,于是畏惧其璀璨的光辉,不敢碰触。明四家之一的沈周,沉酣于自然中,将日常生活的诗意和最平凡的事物审美入画,用六朝时宗炳画论的说法就是“万趣融其神思”。
●新书推荐|
《日读家训》
《上水船:王逊与现代中国的艺术理想》
《博物馆里的“三月三”》
《乌菲齐美术馆》
编辑 | 闫 君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刘 晶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