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扫、应对、进退”六个字,是古人的教育,包括生活的教育、人格的教育,是中国文化三千年来一贯的传统。
如果有外国人问起我们中国文化教育方面,过去的教育宗旨是什么?我们不是教育专家,专家说的理论是他们的,我们讲句老实话,中国过去的教育,主要的是先教人格的教育,也就是生活的教育。
美国也讲生活的教育,但美国的生活教育是与职业、与赚钱相配合,而我们过去的生活教育是与人格的建立相配合,不管将来做什么事,人格先要建立。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教育。
现在我们的教育跟着西方走,所谓的生活教育,则是美国式的生活教育,教出来的孩子,先以能够谋职业,有饭吃,谋生为第一。这其中差别很大很大,这是教育上一个大问题。
当然将来会变,依我的看法非变不可,不变就不得了。社会自然会使它变,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不是偶然的,到了某一情势、某一阶段,自然会变。
中国的古礼,周公之礼,六岁就读小学,小学就从这种生活规范学起;进一步八岁十岁认字;十八岁入大学,那是学大人。
所以中国文化,小学这个阶段,就是求做人的知识。先培养一个人,然后再讲高深的修养,才是大学之道,这是我们中国过去文化教育的路线。
现在我们看到这个时代真可怜,很差劲,“洒扫、应对、进退”统统没有了,非常严重,这不能全怪学校,几乎每个人都要怪自己,因为现在我们搞得不中不西,不今不古。
我们这一代必须特别为下一代着想。
这是对“洒扫、应对、进退”大概说了一下,如果详细说中国传统“洒扫、应对、进退”的沿革,可以出一本专书了。
——《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
我们现在教育,儿童开始读书是一件事,真正儿童教育,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小孩子在六岁至八岁之间入小学,学的是“洒扫应对”,怎么扫地、抹桌子,怎么与老师、大人、朋友讲话的礼貌态度、规矩,这个最重要。
古代讲入小学开始学洒扫应对,是学做人的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做人。人做好了以后,一个人从小学会做人处世,你不要看扫地抹桌子端碗,都是一种生活的教育,生活教育会了,以后长大去做事自然会了。
基本的教育没有学好,而专门去读书,那个是学知识,把知识学会,而做人的基础没有,这个教育是失败的。在古代是这样一个道理,这样一个观念。
现在比较起来与古人违反。现在小孩子进幼儿园也好,受小学乃至受大学教育,学的都是知识,对于做人、处世的基本,都是不稳,所以一片混乱。
——“南怀瑾先生关于经典诵读的漫谈”
本文转自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点击下方链接购买
欢迎关注东方出版社官方账号
避免错过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