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是第一时期传法最重要的修行次第:通过戒律达到禅定、达到智慧。

一开始戒律是非常贴近生活的,而且释迦牟尼佛当时是非常灵活多变的,他甚至说“小小戒可舍”:你觉得这个戒自主不了的,你们就开个民主会议,投票把这个戒舍掉也是可以的。非常民主生活化。他也说了戒律和禅定是借鉴于其他宗教的。

像居士和出家人的四根本戒(杀盗淫妄),来自于婆罗门教,本来就有的印度社会伦理。怎么穿衣服、怎么生活,释迦牟尼佛在其他教出过家,就把里面的东西学习过来了,这也是当时印度修行的共同理念。再加上僧团怎么跟信众们接触,又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出来,无非是这样生活化。而且可以不同的地方调整为不同的规定,不同的修行方法可以有不同的要求。

“小小戒可舍”——有些戒律可以舍掉。这句话不同的部派就不同的理解了,有的认为戒律中的一部分可以舍,有的认为戒就是小小的,所以可以完全舍掉。佛灭后这句话的意思造成了僧团的争议,于是长老大迦叶尊者为了平息争议,不允许僧团再修改戒律。如此虽然平息了当时的争议,但导致戒律越来越脱离现实。


到中国的达摩祖师建立的禅宗,一开始不重视戒律。当时在寺院自成一个小院子,叫禅院,跟其他比丘都是隔开住的,因为他们没有戒律,不去羯磨,也没有忏悔仪式。所以很多出家人反对这一禅师群体。

我们研究传统的律宗史发现,两方经常互相批判,道宣律师说禅师是一帮无业游民,没有戒律,完全给佛丢脸的。禅师说这帮律师天天死扣小节,食古不化,没有去领悟佛的智慧。所以宗派之间也有很多不同看法,也会互相批判。

所以到底是佛法还是宗教,在修习过程中一定要慢慢区分开,否则你一辈子被套路了。

有人说:我想听其他师父的讲课,但是我师父说,要是听其他师父讲课,我就犯戒了;我是我师父团队的,别的师父就不能接触;我是这个师父的弟子,我就有义务把其他人都拉过来跟师父学……我们要明白,这就叫宗教组织,这不是释迦牟尼佛要求的。

《阿含经》记载释迦牟尼佛涅槃的场景,临终前强调一定要“自皈依,勿他皈依”。电视剧《佛陀传》拍得很好,根据佛经的内容,也是说要“点亮自己的灯,皈依自己”。


现在学佛首先要皈依三宝,这当然也很重要。但释迦牟尼佛临终时最后的教言是皈依自己,不要皈依他人。但我们很少听到这样的教言,这特别奇怪。我们当时做《比丘戒研究》,对比文献发现佛经对佛陀涅槃前的教言发生了演变,从皈依自己变成以戒为师了。

本来是“皈依自己,点亮自己的灯,这是最重要的临终训诫”,结果变成了强调以戒为师。当然,戒律对佛法的住世和修行的基础也很重要,但其并不是佛法不共的核心。

到底佛法的重点是什么?这很容易混淆,一个东西如果是让你解脱的,一旦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很容易变成为了组织需要的。佛陀为了佛法的住世,为了适应众生的根器,也会借用宗教的组织方法,但我们需要用悟性去理解佛陀的意趣。

所以去寺院会觉得怎么搞成这样,搞成文旅局管的了,穿上过去的衣服,烧香拜佛。你接触到的就是这样的,因为这是为了佛教组织发展而保留的过去的形式,而不是为了解脱的。当然,很多人可以通过这个途径可以跟佛法结缘,慢慢提高。

所以一定要区分开,我们在这个圈里面搞了好多年,后来也是各种参访,多年研究佛法,慢慢明白了,真的想去追求佛法的本质不是件容易事。


过去修行的难点在于求法要去印度,像玄奘大师九死一生,经历各种考验。现在的考验是你以为是佛法,不小心修了个宗教。你修了半天要解脱,结果内心负担越来越重,越来越恐怖。

不学佛还觉得自己本来生活美好,不会下地狱;一学佛,今天犯这个戒下地狱,明天造那个业下地狱,天天算自己要下多少年地狱。这个是很常见的,虽然听起来很可笑,但是你一旦没有去思辨,没有提前预防,掉到这个圈里很容易进入这种状态,因为你很容易接触到这些信息。

(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

○ 本文转自贤威法师,由玉泉寺编校发布,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图文 | 玉泉寺数据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当阳玉泉寺

© 公众号:dy-yuquanchansi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