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主策展人李翔宁谈展览与上海的关系。(01:59)

1949年后的上海是如何建设的?上海建筑如何在城市的呼吸吐纳中悄然生长?

4月28日,上海西岸美术馆推出首个自主策划的特展“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引领观众走进一部75年的建城史——从1950年代初百废待兴的上海,到社会主义初期建设,再到全球化时代,展览通过80多个经典案例(300余件展品),带领观众回顾75年间上海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完整历程。


展览现场

在“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里,首先引人注目的是海报照片——陆杰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建设者》。照片中两位建筑工人正在建设陆家嘴的高楼,背景是东方明珠和层层叠叠不断生长的都市天际线。正如雨果所言:“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在人与城市的共同建构中,上海的故事,也由此缓缓展开。


“建造上海:1949 年以来的城市、建筑与文化”展览海报,所用图片为陆杰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建设者》。

“建造”是这个展览的关键词。“如果题目仅仅是‘1949年以来的上海建筑’,可能呈现的是一种静态的结果。但我使用了‘建造’,希望回答这个问题——谁建造了上海。”此次展览的主策展人同济大学教授李翔宁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说,“我觉得有很多人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塑造都起着作用,我们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情感、爱和能量投入到了上海的成长中去。”


展览现场,关于“建造上海”时间节点的梳理。

展览以“新纪元的开启”为开篇,以九个主题板块,通过住宅、新城开发、公共文化建筑、城市更新等类型,揭示了地方性创造与全球文化变迁之间的复杂联系。


1960年代和1970年代人民广场的规划

人的居住环境与城市空间共同变化

1949年后的上海如何从百废待兴中起步?展览第一篇章“新纪元的先声”以一系列设计图、风景明信片等记录着文化、经济与政治气候剧变背景下,属于上海的空间改造。新的纪念性公共建筑群被整合进原有城市肌理,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中心)、工人文化宫等建筑拔地而起,承载着集体主义理想与生活方式的愿景;与此同时,旧有建筑的产权、功能与空间模式也经历了重新分配与重塑。

在重塑城市面貌的同时,建筑师们也面临着一个更为迫切的问题:如何为不断增长的工人阶级家庭提供经济且适用的住宅?作为一种实用的解决方案,“工人新村”模式应运而生。作为新中国首个工人住宅区,始建于1951年的曹杨新村(一期)至今仍留存在城市记忆之中。


展览现场,关于漕溪大楼的历史图片和室内空间。 西岸美术馆特展单元“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曹杨新村在规划理念上参考了美国的“邻里单元”,在建造技术上则吸取了苏联经验。朴素的手稿细细绘制出规整的房屋,按照1:100的比例尺浓缩着“居者有其屋”的社会理想。这样的“新村”充分考虑了第三世界国家资源与劳动力的现实条件,在极大缓解住房短缺的同时,也为日后的“小区”居住模式打下了基础。


曲阳新村,资料来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展览对于工人新村还原住宅内部生活场景的演绎,也体现了1950至1980年代上海人生活的变化——贴满墙面的奖状、门口垂挂的红辣椒、越撕越薄的日历——正是这些生活的痕迹,让本应相似的建筑变得独一无二。


展览现场,关于曹杨一村室内的展示。

从曹杨新村的第一批居民搬入新居,到改革开放初期,曲阳新村以跃层户型设计和“居委会—街坊—小区”三级公共服务体系的引入,成为住宅建设创新的代表;再到新世纪初,龙南佳苑等新兴住区也陆续兴起……一幢幢建筑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不断生长,每一次变化,都是对时代与生活需求的细致回应。如今,这些建筑不仅承载着城市记忆,也通过保护性更新焕发新生,成为历史住宅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案例。


展览现场,“建造陆家嘴”部分。西岸美术馆特展单元“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建筑成为经济转型的前奏,也改变了市民对生活方式的想象。与人的居住环境类似,城市空间也在不断变化。从无到有的陆家嘴不仅刷新了上海的城市天际线,也深刻影响了市民的日常视野和空间经验。在展览中,陆家嘴地标建筑模型,以及陆家嘴建设的文献和照片,让观众直接感受到上海的变化。


展览现场,关于东方明珠建造的文献

生长的城市与成长中的人

声音艺术家殷漪的装置作品《感官的流动》像是通道,他将镜头和收音设备对准着苏州河,通过影像与声音的非协调运作,叙述着城市不断流动的故事——对上海而言,这亦是“一江一河”的故事。


展览现场,殷漪作品《感官的流动》

“一江一河”的故事开始于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海世博会的规划启动了黄浦江两岸的综合开发,黄浦江从城市边缘渐渐成为城市核心,黄浦江沿岸也从工业、仓储码头等生产性区域转变为目前以公共功能为主的市民江岸。上海的文化建筑和市区也沿江铺展、多点并存。

展览中2010年世博会举办期间的影像与“世博护照”、中国馆(今中华艺术宫)模型等将人带回到15年前。由策展团队委任绘造社特别创作的《博览世界》以几乎占据整面展墙的画幅和大胆的用色吸引着观众们的注意力。作品采用建筑学特有的“正投影图”制图方式描绘世博盛会中的代表性建筑,随着视角变化,金属贴膜用倏然间的反射铭刻了上海在这一历史性时刻的辉煌记忆。


西岸美术馆特展单元“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世博会的落地,开启了黄浦江与苏州河沿岸复兴的序幕,2012年,由上海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的“城市未来馆”,变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隔江相望,由何镜堂主持设计的原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也改造为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


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的模型

与全球许多后工业城市一样,上海希望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重新激活曾以贸易和重工业为主导的滨水区。完备的草图让巧思一览无余:龙美术馆、START星美术馆、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它们利用筒仓、厂房、船坞、油罐、铁轨的独特物质属性与空间特质,使得越来越多的美术馆与博物馆在工业遗址的基础上涌现。与此同时,新的文化与商业建筑,以及贯通后的滨江基础设施,使上海的滨水空间重新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生动场景。


展览现场,杨浦滨江“边园”的模型

在浦东东岸,望江驿和望江亭镶嵌在22公里的滨江步道上。木制平台与微微起伏的草坡融为一体,人们可以在此休憩、眺望江面,建筑宛如与江水对话的驿站,轻巧地点缀在城市与自然的交界处。在杨浦滨江,工业锈带也成为了“生活秀带”。绿之丘由旧水厂改建而成,巨大的水泥结构被保留下来,内部穿插蜿蜒步道和挑空空间,如同城市中一座开放而亲切的山丘,鼓励人们穿行、攀爬与停留。


展览现场,浦东东岸望江驿的模型

面对上海复杂的历史与建成环境,大规模重建早已不是应对城市挑战的最佳方式。展览最后一个章节“适应性再生”讲述外滩、宝庆路等历史街区商业、居住与文化保护的结合;基础设施的微更新则将城市中的消极空间转化为公共会客厅,延续了社区活力。


洛克·外滩源,资料来源: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

“我觉得城市是需要生长的,不可能百分百凝固下来。”李翔宁说。

展览中邱岸雄的互动装置回应了这一理念:一块透明显示屏悬立落地窗前,黄浦江与蓝天在此铺展开来。观众点击屏幕上游动的鱼群,鱼便化作几何方块,使建筑在指尖缓缓生长。


西岸美术馆特展单元“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在人与建筑之间,一种细微而持续的对话悄然发生。据悉,此次“建造上海”延续此前西岸美术馆“巴黎建筑(1948-2020):城市进程的见证”等特展的文化线索,将一个时代的城市发展缩影于跨学科研究实践中进行专题呈现。全球艺术脉动和在地文化建设将在美术馆场域形成极具价值的跨国界、跨文化、跨学科对话。

展览将持续至8月3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