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日报发布《东南亚青年在中国茁壮成长》报道,点赞辽宁国际教育,为中国-东南亚青年沟通搭建桥梁。


当18岁的杨氏英桃在越南首次接触中文书籍时,那些方块汉字立即吸引了她的注意。“它们看起来像神秘的符号,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促使我学习中文只为了理解它们。”英桃回忆道。

这种好奇心为她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现年21岁的英桃在中国东北辽宁省沈阳市的沈阳化工大学学习。


尽管存在文化差异,英桃从未感到孤独。相反,她受到了中国朋友热情的欢迎。在一次聚会上,她带来了自制的越南春卷,作为回报,她的朋友们教她流行的中文歌曲。

就读于沈阳音乐学院的22岁马来西亚学生林佳怡分享了类似的经历。她经常与中国朋友讨论中国和马来西亚的音乐风格,发现关于音乐的随意交谈常常发展成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


“中国年轻人思想开放,渴望了解世界。这些交流不仅表现了他们对其他文化的尊重,也给了我分享自己文化的机会。”她说。

来自柬埔寨的17岁学生兴秀江于2024年10月来到沈阳化工大学。“随着全球学习中文的兴趣不断增加,我也决定加入进来,并以成为中文教师为目标。"他说。

在来中国之前,他通过电影和互联网了解了这个国家。中国古典文学中迷人的神话世界,以及他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现代都市中国的生动场景,激发了他亲身体验这个国家的愿望。


“然而,当我真正到达时,没想到最大的挑战是天气和食物。”他笑着说。

在柬埔寨终年如春的热带气候中长大的他,对中国东北的刺骨寒冷毫无准备。 他清晰地记得在第一个冬天瑟瑟发抖,不得不购买厚厚的羽绒服和蓬松的帽子来保暖。

还有一件事,兴秀江说:“我因为要参加柬埔寨的高考,来大学报到比其他同学晚了整整一个月。初来乍到,我非常忧虑,担心难以融入这个新集体。没想到的是,在我入学第一天见到辅导员王梦老师时,这些难题便迎刃而解。王老师得知我的情况后,毫不犹豫地亲自带着我去办理手机卡并耐心的帮我沟通协调。我的父母与王梦老师交流后,对她极为信任,安心地将我托付给她。在我心里,王老师就如同我的亲姐姐一般,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帮助。”

作为流行音乐专业的学生,林佳怡表示她深受中国声乐技巧和舞台表演的启发。“我希望将中国流行音乐与马来西亚传统元素融合,创造一种独特的跨文化风格。”她说。

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英桃计划毕业后在中越贸易领域发展事业。

“中国和越南紧邻相连,两国经济协作良好,这为贸易创造了很多机会。”她说:“我计划在中国进行一些实习,未来,我希望利用我所学到的知识和建立的联系,帮助促进两国之间的贸易。”

(张煜 王梦 刘适铖 |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

来源:中国日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