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村落的“熟人社会”瓦解,当高楼林立取代了青砖灰瓦,2287户居民的北京大兴观音寺街道福海佳园社区,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从“治理困局”到“幸福样本”的蜕变。这个曾面临“三重断裂”(生活方式、社会关系、文化认同)的回迁社区,在钢筋水泥间织就了一张有温度的治理网络,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触摸的实践样本。
从“行政符号”到“情感支点”的组织重构
从“管理末梢”到“治理前哨”,福海佳园的治理破局,始于党建引领的组织创新。社区织密“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网络,将14栋住宅楼划分为5个网格,每个网格设立党小组,选拔退休党员、在职党员担任“党员中心户”,形成“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员沉到楼栋里”的治理格局。这种“毛细血管式”的组织覆盖,让政策宣传、民意收集、矛盾调解等工作直达每户家庭。回迁初期,党员中心户通过网格化走访,精准捕捉到居民非机动车停放难的问题,短短两个月内规划建设62处停车区域,增设30个便民座椅,用“党员跑腿”换“居民省心”,完成了“村民”向“居民”生活习惯的初步引导。
在观音寺街道“首站大观”党建品牌引领下,福海佳园打造“邻聚福海・共享佳园”特色品牌,将党建元素与社区记忆深度融合。贯穿社区的“街坊路”成为流动的红色阵地,路灯杆上的老照片展示着海户新村的变迁史,党建知识融入景观小品。每周二的“邻聚日”活动中,党员带头开展政策宣讲、便民服务,34场主题活动吸引超5000人次参与。这种沉浸式的党建体验,让居民在漫步社区时自然接受文化浸润,潜移默化中完成从“村落认同”到“社区认同”的心理转变,同时,也让党建品牌从“物理空间”升级为“精神地标”。
从“单兵作战”到“共治交响”的机制破局
面对养犬扰民、飞线充电等基层治理难题,福海佳园社区以“党+居+物+N”联动机制为核心,构建“一核多元”协同治理格局,整合派出所、卫生服务站、养老机构等12家单位力量,实现从“单兵作战”到“多元共治”的效能跃升。每周四固定召开的“联勤议事会”上,各方代表围绕消防安全、环境卫生、民生服务等议题现场办公,形成“问题收集—协商议事—联动落实”的闭环管理。
从“物理容器”到“关系载体”的场景再造
福海佳园独特的30平方米的治理哲学,不但让老街坊与新邻居燃起了和谐火花,更变成了家庭矛盾调解的纽带,走进福海佳园的“共享小屋”“你好,邻居!”的留言本上写满温暖故事:有人用闲置咖啡机换得儿童自行车,有人在“共情交流区”倾诉婆媳矛盾后获得调解帮助,最动人的是留言本:“谢谢王姐帮我照顾孩子”“楼下李叔送的香椿芽真香”——4个月内,500余件物品流动,19起纠纷化解,留言本写满327页温暖互动。社区书记王月圆说:“小屋虽小,却装着基层治理的大逻辑——当楼道堆物变成共享资源,当闲置物品成为情感纽带,陌生人之间的防备心就会慢慢融化。”
为打破过去“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村居模式,福海佳园社区积极整合公共空间,打造“邻聚力”议事亭,为居民提供协商议事场所。居民围坐在一起拉琴唱歌,每周三的固定议事时间,物业、民警、职能科室现场回应诉求。曾有居民提议为石凳加装防腐木垫,一周内便落地实施;夏季共享花露水的设置,更让“议事亭”成为民心汇聚地。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的治理升维
“137工作法”,让民生诉求“有速度更有温度”。“1天响应、3天办结、7天回访”,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机制,背后是治理逻辑的根本转变。2022年,社区接诉即办诉求量高达180件,而2024年则锐减至22件,降幅达87.8%,群众满意度提升至100%。
一人一天一户机制,把话筒交给群众。每个社区工作者每天至少入一户问需,社区工作人员带着“民情日志”走街串巷,这种“行走的治理”让需求捕捉更精准。通过持续走访,社区发现老年人助餐需求突出,于是引入专业养老机构打造“15分钟照护圈”,开办“兴观‘食’光・幸福食堂”,日均就餐120人次,送餐上门20余户;针对双职工家庭儿童托管难题,与幼儿园共建“四点半课堂”,提供课业辅导和兴趣活动。
从“断裂记忆”到“精神共同体”的认同建构
福海佳园的前世今生,与南海子的“海户”文化密不可分。543平方米的“又见书院”里,不但藏书超万册,非遗体验、八段锦教学等活动每月12场,同时还在书院的设计中植入了海户的历史画面——或围猎或农作。这里不仅是阅读空间,更是文化认同的培育基地——组织居民设计绿书签海报,退休教师自发组织的“邻悦读”小组。在书院读书值班的志愿者会递上一杯热水,这种“不打烊”的温暖,让钢筋水泥的社区有了人文温度,让拆迁断裂的文化记忆重新接上脉络,让居民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同时,更能“记得住乡愁”。
从“技术治理”到“情感治理”多元共治
“治理不是‘管住人’,而是‘激活人’。”王月圆的这句话,道破了福海佳园治理的核心逻辑。社区将65%的公共事务交由居民自主决策,小到停车位规划,大到文化活动设计,让居民成为真正的“当家人”。这种主体性的回归,体现了治理现代化的本质——不是政府的单向管理,而是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让治理从“政府端菜”变为“群众点菜”,是“为民作主”到“让民自主”的根本转变。
三年间,福海佳园的治理效能数据堪称惊艳:问题解决周期从7天压缩至3天;接诉即办诉求量下降87.8%。但更重要的突破在于长效机制的建立——“332工作机制”让治理可复制、可推广,“5+5工作法”实现人力资源最优配置,数字化治理让经验可追溯、可量化。这种从“一事一议”到“制度设计”的跨越,标志着治理从“粗放型”迈向“精细化”。
(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