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山脉作为高考地理的高频考点,其核心内容可围绕自然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影响及典型案例展开。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
横断山脉位于中国西南部,呈南北走向,是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其地理范围包括:
1.四至界限:东起邛崃山,西抵伯舒拉岭,北达昌都、甘孜至马尔康一线,南抵中缅边境,总面积约60万平方千米。
2.行政区划:涵盖云南怒江州、迪庆州,四川甘孜州、阿坝州,西藏昌都地区等,是川、滇、藏三省区的交界地带。
3.地形分界:作为中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其东侧为四川盆地,西侧为青藏高原,地形落差显著。
二、自然地理特征
1. 地形地貌
(1) “七脉六江”格局:自东向西依次为岷山、邛崃山、大雪山、沙鲁里山、芒康山、他念他翁山、高黎贡山,山脉间夹持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六大河流,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独特地貌。
(2)峡谷与冰川:典型如虎跳峡(金沙江峡谷)、怒江大峡谷,谷深达2000-3000米;最高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山顶冰川广布,东坡相对高差达6400米,垂直分异显著。
2. 气候特征
(1)垂直地带性:从谷底到山顶依次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例如,云南香格里拉(海拔3459米)年均温5.5℃,而河谷地区(如元江河谷)年均温超20℃。
(2)季风影响: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双重作用,西侧(如高黎贡山)降水丰富(年降水量超2000毫米),东侧背风坡(如大渡河谷)气候干热,形成“干热河谷”景观。
3. 水文与生物
(1)河流特征: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占全国25%),但也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2)生物多样性:因纬度低、垂直带谱完整、人类干扰少,成为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例如,大熊猫、滇金丝猴等珍稀物种在此栖息,植物种类占全国1/3以上。
三、地质构造与灾害
1.板块运动: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南北向褶皱和断裂带,地壳活动频繁,地震多发(如2008年汶川地震)。
2.次生灾害:暴雨、地震易诱发滑坡、泥石流。例如,2010年云南贡山泥石流造成重大损失,其成因包括陡峭地形、松散碎屑物和短时强降水。
四、人类活动与影响
1. 农业与民族
(1)垂直农业:低海拔河谷(<2000米)种植水稻、芒果;中高海拔(2000-3500米)发展林业(如川西云杉)和畜牧业(牦牛);高寒山区(>3500米)以青稞、马铃薯为主。
(2)民族分布:聚居着傈僳族、纳西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如傈僳族的“刀杆节”、纳西族的东巴文化,体现了人地和谐的传统。
2. 交通与工程
(1) “云端上的高速公路”:雅西高速(四川雅安-西昌)桥隧比达55%,穿越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施工难度极大。
(2)水电开发: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装机300万千瓦)是高海拔水电的标志性工程,通过水库调节缓解四川电网“丰余枯缺”矛盾,但也面临生态保护压力。
3. 生态保护
(1) “天保工程”:1998年天然林禁伐后,横断山区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69.54万亩,白玉森工等企业从“砍树人”转型为“护林人”。
(2)世界遗产保护:“三江并流”区域实施生态护林员制度,建立监测站和生态修复项目,保护生物多样性。
五、高考典型题型与答题策略
1.综合题:分析横断山脉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
答题要点
(1)纬度因素:低纬度(22°-32°N)热量充足,物种基础丰富。
(2)垂直分异:海拔高差大(291-7556米),气候、植被垂直带谱完整。
(3)地形隔离:高山深谷阻碍物种交流,形成特有物种(如大熊猫)。
(4)人类干扰少:交通不便,原始生态保存较好。
2. 评价类题型:水电开发的利弊
(1)利: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减少碳排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如雅砻江流域规划装机8000万千瓦)。
(2)弊:破坏河流生态(如阻断鱼类洄游);水库蓄水诱发地质灾害;淹没原始森林和文化遗址。
3. 区域认知:横断山脉对交通的影响
(1)自然障碍:地形陡峭、河流湍急,传统交通依赖溜索、栈道。
(2)现代工程:大瑞铁路(大理-瑞丽)穿越高黎贡山隧道,攻克“五高”技术难题,促进区域互联互通。
六、知识拓展与案例
1.旅游资源:稻城亚丁(“最后的香格里拉”)、梅里雪山(“日照金山”奇观)、泸沽湖(摩梭文化)等,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2.地质灾害防治:紫坪铺水利工程通过锚索加固边坡,监测预警系统降低滑坡风险。
横断山脉的复杂性使其成为高考地理的“命题富矿”,考生需结合自然地理规律与人文活动,从宏观格局到微观案例,系统掌握其核心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