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虾疙瘩汤,东营的美食名片,非物质文化遗产。
看上去平平无奇登不得大雅之堂,不过是北方地区比较常见的家常汤品。山河四省基本上都有这个吃法的习惯,山西叫不烂汤或拌汤,河南叫恬汤或糊涂,河北和山东叫疙瘩汤。受山东文化影响极深的东北,也有这个吃法。
疙瘩汤的角色比较灵活,可以是汤品,也可以是菜品。最朴实的做法,只有面疙瘩,是作为汤品的。如果加入西红柿、萝卜、大虾等各种食材的话,它就变成了一道菜。
疙瘩汤,是北方很家常的一种汤品
无论什么形态,它始终是朴实无华的。颜值一般,更不需要特制餐具,是北方人每天都能看到的那个样子。做疙瘩汤的门槛很低,有双手就能做。但做好就难了,即便村长家的疙瘩汤公布了《大虾疙瘩汤作业指导书》,还是有很多人做不出记忆中“妈妈的味道”。
大虾疙瘩汤,从某种程度上,是东营美食精华的浓缩。黄河入海口的丰饶物产,代代相传的美食智慧,以及东营餐饮品牌的创新实践,烹煮出了这么一碗属于东营的独特味道。
地理与物产:河海交汇的天然馈赠
黄河入海口的东营,背靠黄土地,前拥渤海,黄河穿境而过,地貌丰富,物产丰饶,为东营美食提供了各类上好食材。
大虾疙瘩汤的食材比较多元
大虾的鲜甜。选用优质大虾,虾肉紧实鲜甜,虾头熬制的红油赋予汤底浓郁海洋风味,成为大虾疙瘩汤的味觉核心。
小麦精华的筋道。选用东营老字号“半球面粉”,其主原料小麦产自黄河冲积平原的肥沃土地,磨制时仅取小麦1/4的精华部分,确保面疙瘩筋道弹牙。
潍坊青萝卜的清甜脆嫩。潍坊青萝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清甜平衡了汤的厚重感,与虾肉的鲜甜形成明显对比。
猪骨高汤的浓郁鲜香,是大虾疙瘩汤鲜味的主要来源,高汤要大火熬制240分钟,达到汤色浓白、形似牛奶、口味鲜醇的效果。与大虾的鲜甜形成复合的口感,回味悠长。
海捕的大虾,黄土地孕育的小麦、青萝卜和猪骨,共同构成了大虾疙瘩汤的底味。
历史与民俗:从战场到餐桌的文化沉淀
跟大人物扯关系,自古以来就非常常见。比如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这套群体智慧的杰作,就用了黄帝的名义。各种民间美食,更是精于此道。很多地方的美食,不是乾隆下江南邂逅,就是慈禧“西狩”偶遇。
东营的大虾疙瘩汤也有自己的传说,不过要更加接地气。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时受阻于黄河,就地安营扎寨。随行将军偶遇一老渔翁,后者以鱼虾、黄须菜和面粉烹制了一锅鱼鲜野菜疙瘩汤,其鲜香滋味令唐军将士赞不绝口。李世民退兵途中再尝此汤,命御厨改良后进入宫廷,后逐渐流传至民间。随着士兵返乡,这道美食在黄河入海口的东营扎根,逐渐演变为融合地方食材的“大虾疙瘩汤”。
大虾疙瘩汤的传说比较朴实、尚武
这个传说很有东营的气质:朴实、尚武,毕竟东营是兵圣孙子的故里。
大虾疙瘩汤在东营扎下根后,就成了东营人的家常便饭。疙瘩汤营养丰富,暖胃驱寒,容易消化,养胃护胃,尤其适合晚餐。大虾疙瘩汤的食材也千变万化丰俭由人,几乎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独特味道。早上一碗,一上午不饿。晚上一碗,肠胃舒服。酒后一碗,解酒提神。东营人什么时候都离不开疙瘩汤。
对于东营人来说,每个人都有专属自己的“疙瘩汤记忆”。疙瘩汤,是妈妈的味道,是离不开的日常,早已进入了东营人的DNA。
品牌与创新:从妈妈的味道到城市的IP
现代大虾疙瘩汤的制作技艺,要追溯到1905年。由东营饮食匠人代凤祥以家常疙瘩汤为基础创制。初代配方较为简朴(仅以面疙瘩、酱油、西红柿调味)。因当时社会经济萧条,百姓生活困难,而疙瘩汤售价便宜,味道鲜美,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
历经四代传承,技艺不断革新。2024年,代家第四代代景国牵头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虾疙瘩汤’制作标准发布会”,首次公开《大虾疙瘩汤作业手册》,联合22家餐饮企业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
2024年6月25日,村长家公开了“大虾疙瘩汤”制作标准
村长家的疙瘩汤创始人代景国,把疙瘩汤当作自己事业的主轴线:“一碗疙瘩汤就这样在我的成长记忆中迭代:烹饪记忆在升级,门店数量在增多,而疙瘩汤背后的爱与感恩,我从未遗忘,传承至今,历久弥新。大虾疙瘩汤不应该属于我个人,应该属于东营。” 村长家义无反顾地公开《大虾疙瘩汤作业手册》,就是想给大虾疙瘩汤建立一个标准:什么样的大虾疙瘩汤才算是东营味道。就像扬州炒饭、兰州牛肉拉面曾经做过的那样。
村长家的努力逐渐收效。大虾疙瘩汤先后入选东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中国饭店协会2023年《地标美食名录》,获山东省商务厅、饭店协会“齐鲁名菜”称号,多次亮相国际舞台,如第四届世界食学论坛、红厨帽慈善晚宴等。在央视节目《家乡的味道》《欢乐大猜想》中也先后亮相。大虾疙瘩汤,已经被公认为东营的美食IP。
结论:大虾疙瘩汤,最有东营味
如果说大虾疙瘩汤最有东营气质,大概没什么人有异议。朴实无华、内涵丰富、平和冲淡、低调务实……像极了东营人,话不多,就是干。干出了胜利油田,干出了国际湿地城市,还在做更大的事情。
大虾疙瘩汤,最有东营的气质
形成这种气质的,离不开东营的食材。海捕的大虾,潍坊的青萝卜,本地的面粉、猪肉和鸡蛋,海里捕的,地里长的,圈里养的,大多是东营本地食材,当然是原汁原味的东营味,也形成了东营人脚踏实地低调内敛的气质。
这种吃法,受东营的文化影响极深。物尽其用,实实在在。不仅是大虾疙瘩汤,开凌梭、大闸蟹、盐滩羊……各种东营美食的吃法,都蕴含一种生活智慧:尊重食材的规律,用最合适的方法享用。
如何将这种“妈妈的味道”让更多人享用,东营餐饮人的办法是标准化。村长家的疙瘩汤牵头,公开了《大虾疙瘩汤作业手册》,联合22家餐饮企业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不仅如此,还开设了大虾疙瘩汤课堂向社会普及。把自己的好东西拿出来分享,东营人一点不藏私。
在入选“非遗特色美食”之前,大虾疙瘩汤就是东营人离不开的味道。入选后,更夯实了这个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