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有个小男孩,叫豆豆。
刚上幼儿园时,总是怯生生的。
不敢主动和别的小朋友玩,被抢了玩具也不敢吭声。
就连平日里,碰见陌生人,也习惯于躲在爸爸妈妈的身后。
可最近,却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不仅变得自信开朗多了,就连班级里的活动,也都踊跃报名参加。
前两天在小区遛弯时碰到,豆豆大方得体的喊着“叔叔,阿姨”。
那一幕,多少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后来,我好奇的问豆豆妈妈是怎么让孩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
结果她笑着说:其实也没什么特别,就是每天坚持跟他说几句话。
原来,孩子的“底气”,往往藏在父母日常的语言里。
接下来,就把豆豆妈妈常说的5句话分享给大家,父母越爱说,孩子“腰板”越硬。
01.“爸爸妈妈永远爱你,无论发生什么”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
幼儿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主感”,而这份自主感的基础,是孩子确信自己是被无条件接纳的。
当父母常把这句话挂嘴边,孩子就知道,无论他在幼儿园表现如何,爸爸妈妈的爱都不会改变。
只有这样,他才能放心的去探索世界。
否则,他会因为害怕犯错、害怕不被喜欢、害怕自己不被欢迎而畏手畏脚、怯懦胆小。
02.“你觉得应该怎么办,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
人类天生有自主、胜任和归属的需求。
在小孩子身上,也是如此。
当孩子感到自己有能力做决定时,他会更自信更勇敢。
一般来说,在幼儿园里,孩子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
比如“和谁玩”、“玩具被抢了怎么办”等等。
如果家长平时就鼓励他思考和决策,那么他会更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一味退缩。
更重要的是,能在日常训练与培养中,让孩子建立更加健康全面的认知。
让他们知道,哪些事是合理的,哪些行为属于越界。
03.“没关系,我们慢慢来”
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比如会因穿不好鞋子和衣服,被其他人取笑,也可能会因“画不好画”而暗自沮丧。
如果家长不去关注和介入,久而久之,就会非常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变得自卑、敏感和脆弱,甚至不敢尝试新鲜事物。
所以,“没关系,慢慢来”这句话就显得异常重要。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德韦克发现:
被鼓励“努力”而非“聪明”的孩子,抗挫力、钝感力更强,更愿意接受挑战。
因此,当父母告诉孩子“慢慢来”的时候,他会明白,做不到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不放弃。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勇气进行更多的尝试。
04.“如果有人让你不舒服,你可以大声说不”
很多孩子只要进入集体中,就不敢拒绝别人。
一般来说,这种“不敢”,是因为怕别人不喜欢自己。
可事实上,越是如此,越会隐藏那个真实的自己,越是会因为顾及别人,而忽略自己的感受,甚至形成“讨好型人格”。
所以,教会孩子大声说不,就是鼓励他表达不满。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此外,心理学研究发现:
懂得设立界限的人,反而更容易获得尊重。
这就像那些“欺凌者”,若知道自己实施欺凌行为时,对方会反击的话,那么一定会有所收敛。
而对于那些想要好好交朋友的人来说,这类孩子也更有原则,相处起来也更踏实,更有安全感。
05.“说话时,要敢于直视别人的眼睛”
哪怕是在幼儿园,只要进入团体,“欺凌事件”就是必须要正视的话题。
之前跟一位幼儿园老师的朋友闲聊,她就说有的孩子之所以常被欺负,归根结底是因为他的肢体动作,传达了出了一些怯懦和胆小的信号。
就比如,被人推搡取笑时,不敢看对方的眼睛,不断的朝后退缩。
那么这种行为,恰恰会助长嚣张者的气焰。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告诉孩子,说话时,要敢于直视别人的眼睛。
因为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往往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就像我之前听到一个故事。
说是有一位俄国诗人,去拜访一位美国富豪。
刚进家,就被客厅悬挂的巨大的驼鹿头而吸引,于是诗人就问富豪:“这么凶猛的动物,您是如何猎杀的”?
结果富豪回应说:“它当时没有直视我的眼睛,若是盯着我,我就不敢射杀他了”。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就能深入的感受到,眼睛,在社交过程中,所携裹的能量,有多么庞大且恐怖。
其实,幼儿园孩子的世界很小,父母的话,往往就是他的精神支柱。
当他确信自己被爱,他就不必讨好别人。
当他习惯于思考,他就不是只会依赖,任由别人摆布。
当他敢于说“不”,他就不会委屈自己。
这5句话,也许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辞藻,但日复一日的浸染,会成为孩子心底最坚实的力量。
从今天起,试着对孩子多说这几句话吧。
毕竟,幼儿园只是他人生的小小起点,而父母给的底气,却能陪着他走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