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的关节系统中,膝关节承担着极为关键的功能。它不仅是支撑人体重量的重要结构,还使人们能够实现行走、奔跑以及跳跃等各类活动。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外伤的影响以及疾病的侵袭,膝关节极易遭受严重损伤,进而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膝关节假体的出现为膝关节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成为守护膝关节健康的重要手段。
膝关节假体是专门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手术的人工装置,其主要功能是替代受损的膝关节部分,从而恢复关节的正常功能。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膝关节假体主要由股骨假体、髌骨假体、胫骨托、固定螺钉、锁闩及半月板假体等部分组成。其中,股骨假体及胫骨托通常采用符合 ISO5832 - 4标准规定的铸造钴铬钼合金材料制成;固定螺钉及锁闩则由符合ISO5832 - 12 标准规定的锻造钴铬钼合金材料打造;半月板假体及髌骨假体是由符合ISO5834 - 2标准规定的 1 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成,并且为确保使用安全,均采用灭菌包装。
那么膝关节假体的类型又可以分为哪几类呢?首先可以按使用部位分类,可分为单髁假体、双髁假体及三间室(全膝)假体。单髁假体属于非限制性假体,适用于单纯的内侧或外侧间隔病变。相关研究表明,成功的单髁置换手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存关节的组织结构和运动功能,同时还能为二次全膝关节置换(TKA)手术预留一定的操作空间。其次可以按固定方式分类,可分为骨水泥固定假体和非骨水泥(生物)固定假体。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骨水泥固定型假体凭借其较好的长期随访结果,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有研究指出,骨水泥的作用不仅在于固定假体,更重要的是能够加强骨床的承载强度,这在胫骨侧表现得尤为明显。最后可以按限制程度分类,比如非限制性假体、部分限制性假体、高限制性假体、全限制性假体。非限制性假体:以保留后交叉韧带(CR)假体为代表。保留的后交叉韧带(PCL)能够维持假体植入后的后方稳定性,允许胫骨关节面采用趋向于大曲率的低限制设计,从而获得更大的关节活动度。其置换术后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韧带结构的完整性和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平衡。目前,大多数患者会选择这一类型的假体。部分限制性假体:以后稳定型(PS)或称后交叉韧带替代型(CS)为代表,其性能介于非限制性和高限制性之间,适应证较为广泛。对于后交叉韧带(PCL)功能不全或因膝关节屈曲挛缩无法保留 PCL 的病例,是较为理想的选择。高限制性假体:如 CCK、TC3 等,针对膝关节不稳定的情况,采用更高大的胫骨凸和更匹配的股骨设计,以有效获得侧向和后方的稳定性。全限制性假体:以铰链式膝关节为代表,其独特的铰链设计能够提供足够的机械稳定性,可应用于膝关节肿瘤截除术后以及膝关节稳定性丧失的全膝翻修术。
对于膝关节假体有了功能性上的认知,那么膝关节置换手术及假体使用年限也是人们更为关心的问题,下面来讲一讲,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并非切除整个关节,而是将原有关节内已经磨损的软骨面切除,然后使用人工假体进行重建和包裹,实际上是一种表面置换手术。随着手术技术和人工关节假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手术相关风险逐渐降低,假体的使用寿命也越来越长。一般而言,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假体使用年限通常在 15 到 20 年之间。但具体的使用寿命与个人体重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相关研究显示,过于剧烈的运动可能会加速假体的磨损。因此,为了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患者应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过度负重和高强度运动,同时定期进行随访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
综上所述,膝关节假体为众多膝关节疾病患者带来了显著的益处,帮助他们恢复了关节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然而,患者在选择膝关节假体时,应充分了解各种类型假体的特点,并与医生进行充分沟通,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同时,术后还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康复护理,以确保假体能够长期有效地发挥作用。未来,随着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不断发展,膝关节假体的性能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手术技术也将更加成熟,从而为更多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