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不合理的苛刻规定,少一些“5秒内必须接电话”的苛责,多一些为基层减负的务实,让基层人员腾出手脚更专心履职尽责
据报道,半月谈记者近期在基层走访调研发现,一些部门和地区的值班制度出现泛化、僵化、应付化等异化苗头。比如,中部某市一名小学教师透露:“学校领导要求我们必须在值班电话响起5秒内接听,并举出反面案例——另一学校一名教师在节假日值班期间未能在10秒内接起教育局检查人员打来的电话,被点名批评。”
10秒内没接值班电话被批评,像是黑色幽默,却在现实中真实“上演”。有网友反馈,“我们的要求是电话铃响三声之内必须接听”。无论响三声还是5秒、10秒内必须接电话,如此管理,看似“精细化”,实则机械化,甚至不无僵化。
正常情况下,晚几秒接电话,能耽误什么事?如果值班人员当时恰好分了神,在电话响了四声后才接,结果挨批,是不是有点冤?规定电话响必须立刻接,有无考虑现实情况?有没有体谅值班人员的不易?有没有反思类似规定是否合理?
其实,从人们的反馈看,不是反对值班,也并非不愿值班,而是希望值有意义、有实质工作内容、真正需要值的班。此外,“明明有手机,为什么非要打座机,有时候去上个厕所都不安逸”,这样算不算折腾?
↑图据半月谈
诚如报道所述,值班值守制度是有效发现紧急情况、应对突发问题的必要举措,是各地各部门的重要工作方式之一。建立值班值守制度确有必要,特别是事关突发事件应对等,理应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
但是,有的班不是非值不可,更不是电话响三声未接就坏了大事。迷信“一刀切”思维,刻板要求值班人员在5秒内接听等,未免强人所难。不少基层干部就坦言,对于诸如妇联、文联、科协等部门而言,在周末、假日值班不涉及相关工作,值班并无太大必要。
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压缩一些不必要的值班?能否取消电话响三声、5秒、10秒内必须接的不人性化规定?报道称,每年寒暑假,社交媒体上总能刷到一些教师发布的吐槽视频,“报告领导,操场干净整洁,学校无可疑人员,楼道、台阶一个不少,教室桌椅都在……”面对这样的吐槽,相关单位能听出其中的反讽之意吗?
中央层面,正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此前,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表示,“以为基层减负为落脚点,回应基层干部群众关切与期盼”“对当前反映强烈的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法加重基层负担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措施”。
如何优化值班制度,更好为基层减负?专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破除“一刀切”式值班,根据实际需要,分层分类“按需”优化值班制度设计;摒弃“值班就是等在办公室、守在电话旁”的旧认知,采取灵活多样、“适销对路”的新型值班方式。诸如此类的建议都富有建设性,也道出了基层人员的心声。
10秒内没接值班电话被批评,令人五味杂陈。终结不合理的苛刻规定,少一些“5秒内必须接电话”的苛责,多一些为基层减负的务实,让基层人员腾出手脚更专心履职尽责。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秦川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