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才优先发展”到“人才引领发展”,从“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到“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从讨论人才发展到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放在一起集中论述、系统部署,体现出我们党对人才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以及在更高层面谋划人才工作的系统性布局
我国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战略人才仍显不足,迫切需要壮大能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基础研究等方面的战略人才队伍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
文 | 任碧玉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党和国家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以系统性思维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始终把抓好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人才是第一资源
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党深刻分析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进入新时代,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人才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人才事业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提出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
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部署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各项任务,包括“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
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从“人才优先发展”到“人才引领发展”,从“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到“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从讨论人才发展到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放在一起集中论述、系统部署,体现出我们党对人才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以及在更高层面谋划人才工作的系统性布局。
经过十多年来努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快速壮大,人才工作效能持续提升,人才优势稳步增强,我国已经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
据统计,2024年,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2亿人,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21年,比2023年提高0.16年,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研发人员总量多年居世界首位,是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这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新时代人才工作战略谋划
在综合研判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发展阶段、国内外形势、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等因素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人才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战略性思考和系统性谋划。
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
“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人才与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本质特征,将人才问题的重要地位提高到了战略高度。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现人才引领发展,关键在于处理好发展、创新、人才三者之间的关系。创新驱动是强国动力,人才汇聚是创新基石。人才引领发展从根本上讲是由创新发展的本质决定的。因此,必须将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位置,加大人才工作投入,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坚持“四个面向”的目标方向。
需求引领发展,方向决定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其中之一就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四个面向”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朝什么方向努力、向什么目标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四个面向”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聚焦新时代重点用才领域,明确了广大人才科研报国的方向。必须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对标世界一流水平,根据国家发展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实现人才队伍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安全相统一。
把握战略主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基本要求。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对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作出的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
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创新活跃的时期,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为我国科技和人才事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创造了有利条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抓手,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将为我们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汇聚磅礴力量。
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和国际人才竞争新态势,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锚定了新坐标、树立了新标杆、描绘了新愿景。
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有利于构筑人才竞争优势,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这是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4》显示,2024年,中国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世界第10位,相比2012年的第20位提升了10个位次,是10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也是唯一进入世界前十行列的中等收入国家。与此同时,我国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战略人才仍显不足,迫切需要壮大能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基础研究等方面的战略人才队伍。
这其中既包括作为科学帅才的大师和战略科学家,也包括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发挥着骨干带头作用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还包括作为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的青年科技人才,以及以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为代表的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迫切需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也是优化我国人才队伍结构的迫切需要。应坚持实践标准,树立长远眼光,把解决“燃眉之急”与满足长远所需统筹起来,不断壮大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又坚持全球视野,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千方百计引进顶尖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为我所用,用好用活各类人才。
科研人员通过混合现实技术,微米级呈现脑机接口装置与大鼠大脑主要血管和脑组织的空间位置关系(2025年3月26日摄) 肖艺九摄 / 本刊
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考虑人才工作中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把握重点、统筹兼顾,从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角度对新时代人才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调动各方面做好人才工作的积极性。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要成就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党管人才,关键在发挥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大胆破除各种束缚人才发展的陈旧思想观念和落后管理机制,扫除阻碍人才发展的各种“拦路虎”“绊脚石”,为一切有志成才的人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
——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造就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从高端领军人才,到技能人才、乡土人才;从自然科学人才,到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文艺人才;从本土培养人才,到海外引进人才……我国人才队伍建设齐头并进,人才队伍结构日益完善,人才优势厚积薄发。
——以“放权松绑”为突破口,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事业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活力能否充分释放,关键在体制机制。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保障。
从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到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从人才激励机制改革到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机制改革……我国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四唯”,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不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科技竞争优势,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把人才从科研管理的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下大力气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锚定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人才强国的远景目标,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坚定人才培养自信。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因此,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为主的道路,不断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
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用好用活各类人才。人尽其才的关键在于“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性、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才能让人才活力充分涌流,让发展动力竞相迸发,加快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步伐。
——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人才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精神引领和思想保证。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必将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更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