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华(右一)挂职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期间,赴吴忠市人民医院开展义诊。
5A级景区青铜峡黄河大峡谷美如画。
郝盼盼(右)在病房查房。
手术室无影灯下,物流园区数据屏前,数字机房服务器间……来自中央部委和东部发达省市的“科技候鸟”,带着最新技术和管理理念,为塞上江南注入创新动能。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以“量才授任”的智慧搭建舞台:4人嵌入自治区决策中枢,3人深耕地市改革前沿,6位医疗菁英驻守区市属医院。配套“三个一”成长机制——一份实权职务压实担当,一笔调研经费联通地气,一张基层考卷淬炼真知。
“第24批博士服务团的13位博士把论文写在宁夏大地上,他们以实干作风赢得本地干部的赞誉,为宁夏干部队伍建设注入新活力。”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门负责人如是评价。
刘爱华:为百姓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手术室的无影灯下,刘爱华的额头沁出细密汗珠。2024年3月1日,宁夏人民医院正在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33岁患者脑干背侧的70毫米畸形血管团,像颗定时炸弹压迫着生命中枢。随着微导管精准推进0.5毫米,新型栓塞材料如神兵天降,历经4小时的鏖战后,该院首次应用微创介入新技术治疗复杂巨大脑血管畸形的手术宣告成功,填补了区内技术空白。
这场高难度手术的主刀者,是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的神经介入专家刘爱华。作为中组部、团中央选派的第24批博士服务团成员,他跨越千里带着顶尖医疗技术,将首都的先进经验转化为塞上百姓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架起一座特殊的“心桥”。
挂职自治区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的一年里,他带领团队实现国家级科研项目中标数增加50%,个人获得2项重点项目经费355万元,为学科建设注入强劲动能;主抓的神经医学中心10项创新技术填补我区空白;介入手术量同比翻倍,成功率始终保持100%,高难度四级手术年增量突破200台;医院历史性摘得国家卫生健康委省级脑血管病防治技术牵头单位桂冠,让“宁夏方案”跃升为区域脑血管疾病微创诊疗的新标杆……
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许多患者在初期病情不严重时,往往不会选择及时治疗。“这颗‘定时炸弹’其实可以早发现早拆除,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等都是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刘爱华说,“医疗帮扶不是‘输血’,而是培育‘造血干细胞’。医疗的最终目标不只是提供服务,更在于培养出能够独立工作的专业人才。”刘爱华说,他多次组织学术研讨会,邀请行业内的顶尖专家进行授课,通过典型病例的教学和实战演练,真正做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去年6月,在刘爱华的牵线搭桥下,“青年名医西部行 共筑京宁健康情”京宁青年医生学术交流和义诊活动在银川举行,促成首都10余家三甲医院12位优秀青年医生来到宁夏开展学术交流,并在闽宁镇进行义诊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惠及基层医院和当地患者。
他发挥自身优势,打破科室壁垒,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体系,并将北京先进医疗技术、理念和资源带过来、留下来,用科研推进学科建设,用科研促进人才培养。他说:“我们要在老百姓身边留下一支‘带不走’的脑血管介入团队,让患者享受到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同时降低诊疗费用。”
“科研与临床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医学科研最终要落地于临床,真正实现医学技术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最终让患者受益。”刘爱华利用工作之余深入各科室开展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做好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强化科研与神经内外科专业培训。他推广5到7项新技术,组建专业神经介入团队,培养的6名骨干已能独立完成颈动脉支架等复杂手术,其中马晓燕医生创下单日完成8台介入手术的纪录。
在他的积极带动和争取帮助下,自治区人民医院依托宁夏神经中心牵头获得宁夏2024年科技厅重大项目230万元经费“急性脑卒中绿色通道建设与微创介入治疗”,2024年中央引导地方基金重点项目125万元经费“血管机器人辅助全脑血管造影技术引进示范”等。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脑心同治’的模式,能够提升宁夏地区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刘爱华介绍,以自治区人民医院为平台中心,他联合宁夏多家医院规范强化了“卒中中心”建设,并将脑血管疾病急诊绿色通道建设、微创介入治疗的规范化理念,推广普及到银川、石嘴山、固原、吴忠与中卫等地医院,造福当地心脑血管患者。
与此同时,推动北京天坛医院与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合作,医院还被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系统核心专科联盟,为促进该院神经科学学科的整体实力与科研水准打下坚实基础,提升宁夏的脑血管病诊疗水平。
“我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做好京宁两地医疗卫生健康合作的沟通者和对接者,把专业优势、个人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助力宁夏医疗领域在创新技术、人才队伍、学科体系、管理能力上得到提升,实现突破。”刘爱华说。
贾朋俭:把宁夏故事讲给世界听
挂职前,贾朋俭没来过宁夏,对宁夏了解不多,比较集中的了解来自电视剧《山海情》。
来宁挂职时,正值冬天,飞机上看下去,一片荒凉。
在宁夏文旅厅挂职党组成员,分管科教处、对外处等,主责内外宣传,这让贾朋俭有了更多时间读懂神奇宁夏,了解塞上江南。“宁夏历史悠久,资源独特,‘山水林田湖草沙’体系十分完整,堪称中国旅游的‘微缩盆景’,在全国十大类95种旅游资源中,宁夏拥有八大类46种。这里,沙漠与黄河奇妙共生,‘三山’壮丽多姿,历史文化遗产丰厚,特色美食和葡萄酒、滩羊、枸杞等特色产业优势明显,这么好的资源,这么独特的风情,需要我们宣传出去,讲给全国,传播到全世界。”
怎么把宁夏文旅故事讲好?贾朋俭决定让宁夏人讲宁夏人自己的故事,借助电视剧《星星的故乡》央视热播效应,筹划组织拍摄《星星的故乡》带你去旅行宣传片和12集微短剧《此处通往繁星》,让沙漠、葡萄酒IP活化。《此处通往繁星》是宁夏首部文旅微短剧,在沙坡头景区、星星酒店、腾格里沙漠、黄河宿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庄等特色景区、网红景点取景,通过青春逐梦的主题,将宁夏的秀美风光、人文历史与爱情、友情故事巧妙融合,把宁夏文旅资源和文化内核展现给观众,达到“文旅+微短剧”的有机结合。
为给世界呈上一道宁夏文旅饕餮大餐,深谙传播之道的贾朋俭,将目光聚焦在国外知名导演身上,让这些名厨烹制适合外国人胃口的“佳肴”,助力宁夏故事出国。2024年7月,贾朋俭通过种种渠道,邀请意大利知名导演和美国、德国、英国等国的7名演员,组成拍摄班子,到宁夏沙漠、葡萄酒庄、黄河沿岸等地考察拍摄。拍摄完成后期剪辑时,先后修改30多次,最终制作出1条中长视频和5条短视频。成品被文化和旅游部中外交流中心推介。我国驻外使领馆和40多个文化中心、旅游办事处发布这些产品,多个驻外大使在个人账号进行分享。宁夏美景好物在Facebook等外网得到了集中传播。
“以前,我们推介重线下,但效果不佳,且资源有限。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新媒体主要使用者是年轻人,其中大学生旅游能力强,我们就把目光锁定在大学生群体上,希望通过他们在网络上的活跃度传播营销我们宁夏文旅。”贾朋俭说。2024年5月,宁夏文旅策划在全国高校开展宣传,从100所高校招募在小红书、B站、微信视频号、抖音、微博等平台有一定粉丝量的200位学生达人体验官。2024年暑假,这些学生达人体验官来宁,分2批深度畅游宁夏,他们用镜头捕捉精彩,用影像留住瞬间,在互联网社交平台发布大量展现宁夏美景和风土人情的作品,同时在同程、携程、马蜂窝等旅游平台发布各种宁夏旅游攻略,搅热了整个夏季的宁夏旅游。
“一半是繁华、一半是沙漠”是对宁夏的描绘,如今随着相关产业经济加快发展,“一半沙漠”也创出别样繁华。2024年6月,由中卫市政府和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24“青春漠漠搭”宁夏沙漠营地文化旅游消费季活动在中卫沙坡头景区启动。“青春漠漠搭”唤醒了沉睡的资源,随着国内外流量明星造访、学生达人推荐官宣传和主流媒体聚焦,在互联网引发一波又一波热潮,中卫腾格里沙漠营地迎来一批又一批中外游客,盛景罕见。
挂职一年时间,仅新媒体宣传方面,贾朋俭组织策划制作并刊发各类短视频1166个,开展活动直播58场,总曝光量超2.53亿次,相关话题6次冲上抖音热搜榜;26部作品冲上中央网信办正能量稿池主题报道排行榜前十;元游宁夏数字营销平台项目被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数据局列为“2024年实景三维数据赋能高质量发展创新应用典型案例”,并在国家数据局等多部门举办的“2024元宇宙‘数据要素’全国大赛”中获得金杏一等奖,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在一系列精心策划和各方合力推动下,宁夏文旅屡屡出圈,成为国内旅游热点。2024年,宁夏旅游业实现由“大漠孤烟”向“别样繁华”的神奇蝶变,全区累计接待国内游客8124.96万人次,旅游花费766.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00%和17.65%,圆满完成年初确定的双“10%”增长目标。
“胜景得天独厚,大美不经雕琢。”挂职虽已结束,却已深深爱上这片土地,贾朋俭说,他依然是宁夏旅游推荐官,会把宁夏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郝盼盼:架起东西部医疗合作“心”桥梁
在吴忠市人民医院的走廊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年专家的脚步总是匆匆,白大褂的下摆翻飞如蝶。短短一年间,这位第24批博士服务团成员,不仅让医院的科研立项数翻番,更在西北大地上培育出一支“带不走”的精锐医疗团队。
心血管内科是吴忠市人民医院的重点学科,但在郝盼盼到来之前,医院的科研水平和临床技术仍有待提升。作为第24批博士服务团成员,他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来到西北大地,带领团队建设宁夏第二家国家级心血管病临床重点专科,并率先在区内开展冠脉微血管功能无创评价技术、大便潜血居家自测技术等多项创新技术,实现多个教学科研从“零”到“一”的突破。
作为博士服务团的一员,郝盼盼不仅是吴忠市人民医院的副院长,更是东西部医疗合作的“桥梁”。他组织博士服务团专家在宁夏多地开展学术讲座、义诊和教学查房,促成了吴忠市人民医院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继续教育合作,吴忠市人民医院首批派出两名医生前往齐鲁医院进修。
“科研是医院发展的引擎,而人才是引擎的燃料。”这是郝盼盼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医学教育管理委员会和医学伦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他牵头创建了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从管理制度到师资培训,再到设施建设,每一步都倾注了他的心血。
该院全科医学科张小红回忆:“郝院长修改我的标书时,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他说,严谨是科研的生命线。这句话刻在了我们每个人心里。”
这种“授人以渔”的理念在2024年结出硕果。郝盼盼领衔申报的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不仅实现医院零的突破,更带出了一支能独立作战的科研团队。2024年,吴忠市人民医院的科研立项总数达到32项,较2023年翻了一番,经费额度更是增长了4倍,创下医院历史新高。
“我们不仅要做科研,还要做有影响力的科研。”郝盼盼牵头申报的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和卫健委重点攻关A类项目,均是医院首次获批。牵头申报吴忠市医学创新人才工作室,共发表各类科研论文15篇,他指导的科研团队在国际杂志《ACS Pharmacology & Translational Science》上发表了封面文章,心血管内科专业获批科研项目7项,研究成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成为临床诊疗指南优化的重要参考依据。
作为三级甲等医院创建药事组的组长,郝盼盼带领团队以“PDCA循环管理法”为抓手,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进行精细化管理。去年1月至5月,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从36.61%降至31.17%,合理用药系统得到优化,线上药学监护系统和特殊级抗菌药物会诊审批流程正式启用。
“药事管理不仅仅是有关数据的降低,更是医疗质量的提升。”郝盼盼每周都会到临床科室检查麻精药品的管理情况,确保每一支药品都能安全、合理地使用。他的努力得到了自治区评审组的高度认可,医院以自治区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三级甲等医院现场评审。
东西部协作不仅是资源的共享,更是经验的交流。山东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赴宁夏考察组对郝盼盼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通过她的医学创新人才工作室,向医院捐赠了价值17万元的医疗检测试剂和2万元的工作经费。
郝盼盼在服务期内,共完成专家门诊700余例、急危重症抢救40余例、学术讲座和科研培训30余次,在区内率先开展冠脉微血管功能无创评价技术、大便潜血居家自测技术、基于微珠芯片集成检测系统的急性心肌梗死预后预警技术。(宁夏日报记者 马骏 铁志平 李良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