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热气逼人。如今的生活十分便捷,空调、电扇、冰箱这些电器随处可见,人们可以轻松地享受清凉。那么,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古人又是怎样熬过漫长而闷热的夏天呢?



其实,古人在消暑方面也有不少高招,他们借助自然环境和一些巧妙手段来应对高温天气。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他们在避暑方面的办法多种多样,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面对酷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应对方式。

当然,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消暑方法也各不相同,展现出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面。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土办法,有钱人家则有更加讲究的消暑手段。



这种差异正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结构,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在有限条件下追求舒适生活的努力。古代社会等级分明,皇室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财富,因此他们的避暑方式与普通百姓截然不同。早在商周时期,统治者就已经掌握了储存冰块的技术。

为了让冬天采集的冰能够保存到夏天使用,周王室专门设立了“冰政”机构,安排专人负责采冰、存冰以及分发冰块的工作。



这些被称为“凌人”的官员,在寒冬时节将结冰的河湖中的冰块取出,小心翼翼地储存在地下冰窖“凌阴”中,并用稻草等材料包裹起来,以确保冰块能够保存到夏季。

这样,皇室成员在炎热的夏天就能享受到冰块带来的凉意,尽显皇家气派。每到夏天,周天子都会举行盛大的“颁冰礼”。在这个仪式上,珍贵的冰块会被赏赐给各级官员,以此体现天子的恩惠。



这一行为不仅彰显了皇家威严,更重要的是象征着官员之间的权力与地位差异。通过这种赏赐冰块的方式,所有人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位置。

随着时间推移,朝代更迭,皇家的避暑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到了唐代,聪明的古人发明了一种名为凉屋的建筑用于避暑。这些凉屋通常建在水边,巧妙地利用水力驱动扇车,就像天然的空调一样,把凉爽的风吹进屋里。



还有一种方法是在屋顶设置水流,让水像帘子一样流下来,形成“人工水帘”,从而降低室内温度,创造出一个清凉舒适的环境。

到了宋朝,凉屋的功能进一步完善。人们会在大厅里摆放鲜花,再让扇车转动,这样带着花香的凉风就会吹进来,仿佛是古代的“空气净化器”。

明清时期,皇家宫殿里出现了更高级的人工冰柜。这种冰柜采用镂空设计,冷气可以散发出来,中间还可以放置西瓜、冷饮等食物来消暑,充分展示了皇家的奢华生活。

信息来源:2024-07-17 21:28·圆明园遗址公园{炎热夏季,清帝在圆明园如何消暑降温?}



与皇室贵族挥霍无度的消夏方式相比,普通官员的避暑生活就显得简单多了。不过,在官场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避暑规矩。

每到夏天,官职较低的官员会向上级赠送钱财,名义上称为“冰敬”,意思是“给您送点钱买冰块降降温”,借此表达敬意和讨好之意。

信息来源:2023-07-14 08:44·光明网{清代宫廷解暑有妙招}



与皇家和官场不同,普通百姓的消夏方式更加实用,充满生活气息和创意。他们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想出了许多既省钱又有效的降温方法。

比如,竹篾编织的竹夫人,抱着睡觉非常凉爽。还有表面光滑的瓷枕,躺在上面特别舒服。此外,透气清凉的壬癸席和冰丝茵,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炎热的夏天增添了一丝凉意。



青铜冰鉴类似于古代的“冰箱”,它也是由青铜制成的。内外壁之间留有空隙,这个设计巧妙地模仿了现代暖水瓶的原理,既可以冰镇食物,又能起到储存作用。

特别是在南方地区,人们常用冰鉴来冰镇米酒。试想一下,炎热的夏日,喝上一口冰镇米酒,那种难得的清凉感真是让人无比惬意。



到了唐朝末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制冰技术逐渐出现。工匠们在开采硝石时,意外发现硝石具有制冰的特性。

将硝石溶解在水中,可以吸收周围的热量,降低水温,最终使水凝结成冰。这是一个重要的技术突破。

借助硝石制冰的方法,唐朝末年的人们在炎热的夏天有了新的降温选择。这项技术的诞生是一项重大革新,它改变了过去只能依赖天然冰块降温的局面。



有了这项技术,制冰不再受制于自然条件,更多的人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能享受到清凉的舒适感。这意味着,清凉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古代人消夏的方式真是丰富多彩,从皇宫贵族的奢华享受,到普通百姓的小巧思,从官场中的不良风气,再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这些都体现了人们适应环境的智慧,也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