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祖鲁姆是土耳其东北部省份,这里的羊毛纺织历史悠久。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一种细纺羊毛制品成为了当地独有特色。该纺织品需要经过多道工序编织而成,起初用于女性服饰,现在广泛用于手提包、皮带等配饰。近年来,当地政府也在大力传承培训这一纺织技术,帮助更多人就业。



↑ 4月25日,在土耳其埃尔祖鲁姆,工作人员在细纺羊毛制品上进行刺绣。



↑ 4月25日,工作人员在土耳其埃尔祖鲁姆进行纺织工作。



↑ 这是4月25日在土耳其埃尔祖鲁姆拍摄的羊毛原料。



↑ 4月25日,在土耳其埃尔祖鲁姆,一名工作人员使用纺锤。



↑ 4月25日,在土耳其埃尔祖鲁姆,一名工作人员将羊毛捻成线。



↑ 4月25日,工作人员在土耳其埃尔祖鲁姆进行纺织工作。



↑ 4月25日,工作人员在土耳其埃尔祖鲁姆进行纺织工作。



↑ 4月25日,在土耳其埃尔祖鲁姆,一名工作人员用特质梳子梳理羊毛。



↑ 这是4月25日在土耳其埃尔祖鲁姆拍摄的细纺羊毛制品。



↑ 这是4月25日在土耳其埃尔祖鲁姆拍摄的细纺羊毛制品。

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地理科普延伸阅读

耳其的羊毛细纺

土耳其的特色羊毛细纺产业以安哥拉山羊毛为核心,依托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地理禀赋与历史传承,构建起全球马海毛供应链的关键节点。安哥拉山羊原产于安卡拉周边高原,其被毛由辫状纤维构成,长度可达18-25厘米,细度平均32微米,含脂率6%-9%,因弹性与光泽度突出,被国际市场冠以“马海毛”之名。土耳其现饲养该品种360余万只,年产羊毛约9000吨,占全球马海毛供应量的35%,其中60%出口至意大利、德国等高端纺织中心。

埃尔祖鲁姆省作为细纺羊毛制品的核心产区,其工艺体系可追溯至19世纪50年代。当地匠人采用垂直式织机,将第六、七月剪取的初剪羊毛经梳毛、并条、粗纺、细纺四道工序制成200支以上高支纱线,再经手工刺绣形成几何纹样。典型产品“伊兰粗呢”每米需耗时120工时,成品兼具3.5牛顿/tex的断裂强度与12%的吸湿率,广泛应用于手提包、领带等配饰,市场溢价达普通羊毛制品的2.8倍。

产业生态呈现集群化特征:布尔萨、代尼兹利等纺织重镇构成原料供应网络,伊斯坦布尔设计中心负责花型开发,加济安泰普染整基地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实现24色色谱覆盖。政府通过“传统技艺传承计划”培养专业匠人,2024年新增持证纺织工870人,使从业者平均年龄降至38岁。配套建立羊毛分级标准,将纤维细度、卷曲度、含杂率等12项指标纳入质量认证体系,推动出口单价提升15%。

该产业与生态保护形成良性互动。高原牧场实施轮牧制度,每公顷载畜量严格控制在0.3羊单位以下,配合人工饲草种植使植被覆盖率稳定在65%。山羊养殖产生的12万吨/年粪肥经沼气化处理,为周边村镇提供23%的清洁能源。这种可持续模式使土耳其马海毛产业在2024年实现17亿美元产值,较十年前增长210%,成为干旱区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典范。

责任编辑:程家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