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起坠楼的新闻。

16岁学霸小于(化名),一个高二的天才学霸,已获省级、国家级的奥赛奖项,是老师、家长眼中,冲击清华、北大的潜力股选手,4月1日愚人节这一天,他却以一种颇显戏谑的方式,从高空坠楼,最终因抢救无效后离世。



多少孩子和父母梦寐以求的圣殿,对于他,已近在咫尺,他却选择了全盘放弃,并且是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实在是太令人唏嘘!

让人更加痛心的是,他并不是抑郁症,他想要活下去!

临死前,他其实曾经涌现出强烈的求生欲望,呼喊着:“妈妈,我疼,救我”。

但一切,都为时已晚。

他的离世,在网上掀起了巨大的讨论风波:到底遭遇了多大的事,让一个无数同龄人望尘莫及的神童,选择以这样的方式解脱?



直到前几天,爸爸一封冰冷的“悼念信”发布后,更多的真相也浮出水面。

16岁的天才学霸,登上神坛,又跌落悬崖?这背后的原因,其实都有迹可循。

#01天才学霸为何突然自杀?

这起事件的主人公小于,从小就是别人的孩子,是公认的“竞赛天才”。

初三时,他首次参加辽宁省信息学奥赛,成绩131分,一举拿下季军。

而和他同台竞争的,大多是高中生。



接着,他又在青少年科技教学成果大赛中,以497分(满分500分),获“AI+程序算法”全国区域赛金奖。



小于升入高一后,继续一路开挂,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省级联赛”中,再次获得一等奖,入选省队A类选手,成为重点培养对象,并最终拿下国赛银牌。

单这么看,你可能还感受不到这个孩子到底有多强?

所以我大致介绍下:

小于高一就拿到的国赛银牌,可以作为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自主招生的“硬通货”。

在某些环节,无需与其他考生竞争“高考成绩”,甚至还能享受到降分录取的福利。



而高一获奖意味着未来2年,他仍可冲击国赛金牌,而国赛金牌前几十名有直接保送清华、北大的资格。

可以说,对于高一的小于,相当于半只脚已踏入清北门槛,其天赋和努力,已触及同龄人天花板。

然而,该竞赛的省队选拔,到角逐国赛,每年都需要重新进行。

在高二,也就是今年3月22日的“省信息学奥赛”中,只要正常发挥,小于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但可惜的是,他偏偏落榜了。



小于的排名掉到第10,落选省队。

在竞赛失利的10天后,小于从小区高层坠落,结束了自己稚嫩,却又满身光环的生命。

家有竞赛生的父母大概知道,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其实远超同龄的孩子。

就拿信息学竞赛来说,

往往需要投入几千小时的专项训练。对于冲击省队、国赛的孩子,更是每天要投入4-6小时的训练,一般很难兼顾文化课的学习。



竞赛培训费用动辄上万,包含名师私教、集训等,所以家庭也需要长期承担高额的支出。



高二失利后,是继续冲击高三的省队选拔?还是快速补足落后的文化课,备战高考?需要小于和家庭做出新的调整。

有网友说,即使备战高考,凭借他的天赋,仍可在高考时选择计算机或AI专业,在未来求得不错的发展。

但对于小于,原本站在“竞赛天才”的制高点,一下子跌落“普通考生”的谷底,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冲击。

就有网友曾分享自己倒在竞赛的路上,心真的被深深地伤到,各种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



所以此时的小于,是迫切需外部的心理干预和支持,来帮助他跨越当下的难关的。

小于有没有得到支持和理解呢?

显然没有。

网上流传的爸爸的一封“悼念信”,让我们看到,或许竞赛失利,不过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02被耗尽的孩子

关于儿子的坠楼,小于的爸爸并不能理解,反而称“是这个世界容不下你”。

在信中,爸爸将小于视为“灵童与魔丸的结合体”。字里行间看似理性的分析,实则却是想把悲剧归因为“儿子的性格问题”。

当孩子取得非凡成绩时,爸爸称他为“灵童附体”:



当小于也有属于天才学霸“清高”叛逆的一面,爸爸称他为:“魔丸萌动”:你看不起这个世界的一切,我行我素,内心充满戾气,我们一直想改造你,却无能为力。



如果我们从这样的家庭氛围,再去看小于内心的两重绝望,可能就能理解他的行为了。

1、“我只能在一条路上走到黑”

爸爸在信中说,我们引领你进入的领域,你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显然指的是信息学奥赛。

看到孩子一次次拿奖,爸爸妈妈引以为傲。



即使父母已经发现了孩子的异样,小于对于这样的生活丝毫都感受不到快乐:

“很多你不喜欢的事,都是为爸爸妈妈在做。”

“实际上,你每天都在煎熬。多次暗示爸爸……”



但他们还是没有给到支持,而是继续一味地期待儿子能懂事能听话。或许,在父母心中,保证孩子优秀,不走错路,远比孩子“做鲜活的自己”更为重要。

而对于16岁的小于,正是自我意识爆炸的关键时期。

每当爸爸说出那句“你是魔丸,我们想改造你,去掉你的戾气”时,小于的自责和愤怒也更加沉重。



自责的是:“爸爸妈妈为我付出这么多,我却还想反抗?”

愤怒的是:“这不是我想做的事,但我却必须去做!”

当无力改变父母时,他只能一次次把自己的愿望、需求和感受埋在心底。

但被压抑的情感从来不会凭空消失,只会在潜意识里肆意发酵,汇聚成一枚随时可能被点燃的烈性炸弹。

2、“我不能失败。”

另外,小于也一直活在恐惧之中,那就是:只有我优秀和成功,才配得到爸爸的肯定和疼爱。

哪怕浑浑噩噩地满足着父母的期望,多少还能从竞赛的天赋中找到成就感。

但现在比赛失利,自己唯一能看得见“光”的路也被堵死了。

不能做自己的人生本就没有意义,现在价值感也彻底丧失,父母的爱还会被撤回。

压力超载,加上心理支持的不足,导致孩子心态彻底崩盘,死亡成了他唯一的解脱。

退一步讲,哪怕父母真的按照自己的人生经验,为孩子规划好一条“天才的道路”,但如果他们能补上一句:

“失败了,也没关系。学不动了,你也可以停止。”

孩子或许不会选择最决绝的道路。

但这样的心理支持,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都是缺失的。

以至于,越是优秀的孩子,他越是输不起。高成就学生的抑郁率,甚至达到了普通学生的2.8倍。

#03缺失的心理支持

类似这样的悲剧,还有很多。

也是前几天,复旦大学22级中文系博士生宛同学突然失联,被找到时已溺水身亡。

他的同学表示,在生前就发现他行为异样:因为近期写论文卡壳,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就会延迟毕业。

宛同学表现得非常焦虑,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

就业市场的压力,加上博士毕业的高龄,进一步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

加上“不愿意麻烦别人”的性格,他默默承受所有的压力。

最后干脆用极端的方式,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让人叹息的是,他吃得了一路求学,考取复旦博士的苦,却始终消化不了面对失败的恐惧。

或许,他们都把“得失”看得太重,以至于把自己束缚在既定的轨道上,小心翼翼地前行,一旦事与愿违,也就陷入了情绪的漩涡,彻底失控。

但其实,失败并非世界末日。人生的容错率大到超乎我们的想象!

设想这些优秀的孩子,如果能熬过眼前的困境,本就具备的优势被再次激发,未来说不定照样能成为出色的企业家、管理层、科研工作者……

如今却在迷茫之中结束了生命,想想都让人惋惜。

#04我想赢,但我也不怕输

或许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提早培养起孩子的心理韧性,而非被动地期待着,他有一天能自己学会坚韧。

具体怎么做呢?全球第一的芬兰教育,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芬兰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三项综合排名中,屡次蝉联全球第一。

可实际上,芬兰小学生每日在校时间仅4-5小时,还没有课后补习。初中毕业前,他们也不用参加各种考试。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芬兰学生焦虑程度处于全球最低水平,学习兴趣保持率更是高达90%以上。芬兰也第八年蝉联“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家”。



然而,正是这个教育极为成功的国家,却开创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国际失败日”。

在这一天,芬兰人积极鼓励全世界人民“自爆己短”。

比如:倡导大家“用自己的方式,尽情地失败一次。”

或是“分享失败经历或一件囧事,越尴尬的事情越好……”

通过这种彻底暴露失败的方式,来释放内心的压力,摆脱对它的恐惧。



另外,芬兰人也会不断制造机会,让孩子体验失败。

比如:在小学时,就让孩子挑战类似制作火箭这样的高难度课题,体验沮丧和挫败感。



当然过程中也会有专业老师指导,帮孩子反复调整,不断试错,直到完成任务。

这些不怕困难,积极应对的孩子,反而收获了能力之外的成果。



如果问,什么样的孩子,越长大,后劲越足?

那么,当学习、外界的压力与日俱增,他的心理没有被过度磨损,依然保有足够韧性的孩子,一定榜上有名。

暂时领先的孩子,不一定能赢到最后。但那些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处境,都输得起的孩子,未来的路一定会走得更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