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4月16日,五一假期前的最后一个周末。
早上,长沙松雅湖收费站,一个中年女人突然从旅游大巴上失魂落魄地走了下来。
然后,蹲在草坪上,面如土色,好半晌没有任何反应。
有工作人员发现她,赶忙上前询问她的身体状况。
这时,女人嘴里突然冒出几个让人崩溃的文字:
“我的儿子死了。”
那一刻,女人的表情依旧麻木,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崩塌。
等到工作人员将其扶到一旁休息,女人的手机铃声接二连三的响起,她的脸上才慢慢浮现出浓郁的悲伤。
接着,便是痛苦的哭号。
“他是个驾驶员,他才33岁啊。”
“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啊。”
“为了生计,他常年在外奔波……”
女人今年58,和很多退了休的老人一样,孩子大了,自己没啥事出去旅旅游,晚年生活自得其乐。
不承想,一次短暂的远行竟然成了永别。
自己的独子,在一场车祸中丧生。
世间还有什么比人到中年,失去自己唯一的孩子痛得更彻骨?
就像倾注一生的心血浇灌一朵花,从来不预想ta会在某天突然夭折。
这一生,悲痛再无散去的可能。
02
相似的哭声,我们不久前刚刚听过。
江西景德镇,那场让全网揪心的“灭门车祸”一审开庭。
一场“人为的意外”,带走的不仅是一家三口的性命,还碾碎了两个骤然失独的家庭。
遇难的小俩口都是独生子女,结婚三年,孩子差7天才满一周岁。
车祸当天,一家三口本来是要去孩子奶奶胡女士家中吃晚饭。
老人做了满满一桌子儿子儿媳爱吃的菜,却迟迟不见孩子们到来。
之后,她打了二三十个电话,等来的却是万箭穿心。
如今半年多时间过去,胡女士和老伴夜不能寐。
老俩口不仅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还得了重度抑郁。
开庭前,有媒体上门采访,出现在镜头里的胡女士,不是憔悴不堪,就是痛哭流涕。
说出来的话也是字字泣血,句句落泪:
“我没有后代了,我的根被挖走了。”
“怎么这么命苦啊,一个都不给我留。哪怕留一个植物人给我,我都有个安慰了。”
直到现在,她还保留着从事故现场捡来的一只破破烂烂的袜子。
那是儿子留给他最后的记忆。
还有小半瓶水,也被她悉心收藏着。
出事前,儿媳还没来得及喝完。
孩子们生前养的多肉枯萎后,也被胡女士精心照料着长了出来……
似乎,只要这些东西还在,孩子们就未曾真正地离开过。
可现实是,每当午夜梦回,思念蔓延,这个家中只剩下深深的绝望。
“为什么植物可以活过来,而她的孩子们却再也回不来了。”
“好好的一个家,怎么一下子就变成这样了。”
想起一句话:
这世上最悲伤的事,不是葬礼,而是要求一对父母出席自己孩子的葬礼。
白发人送黑发的悲剧,落在失独家庭身上,显得尤为惨烈。
03
2012年,江苏扬州。
一座并不起眼的寺庙“大圣寺”里,住进了一个女居士。
她独来独往,常常对着一个日记本发呆。
随便翻开一页,都是一个母亲止不住的眼泪:
远德,儿子,今天是2010年的除夕之夜,原本是全家团圆、合家欢乐的好日子,可现在的我却登上了去杭州的车,选择了漂泊逃避。
远德,儿子,我知道你们也难受,可我们在不同的地方,承受着不同的痛苦,也许我们都背着痛苦在哭泣,儿子,你说我们怎么办……
女人来自镇江农村,丈夫曾是一位乡村教师。
即便很想多要一个孩子,可因为国家政策,他们始终无法如愿。
后来,唯一的儿子在一次事故中丧生,彻底压垮了这个朴实的农村妇女。
满怀着心中化不开的悲痛,在村里人对她这个“绝户”的指指点点中,她一个人背上行囊,开始四处流浪。
最后,她来到了大圣寺。
这里,收留着一群和她有着相似经历的失独者。
只是青灯古刹也并非她的归宿。
为了能和儿子在另一个世界再次相聚,女人早早给自己买好了一块墓地,为自己的后事做好了一切准备。
在一篇日记的最后,她写道
儿子,你要等我,奈何桥边等我,我一定会来的。
你等我时,我最开心,因为我相信,我会跟你战胜天。
天堂那边没有痛苦,我们母子会在那里相会。
与其说这是一篇篇日记,不如说这是一封封遗书。
子女的生命走到尽头,孤守世间的父母,终生不过在奈何桥上逗留。
04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当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被反复提起的失独老人潘妙良。
潘老是清华大学教授,结婚时已经34岁,35岁才有孩子。
从清华大学退休后,他的独子也正在准备自己的婚姻大事。
潘老和妻子本以为,未来就是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谁曾想,意外来得猝不及防,又铭心刻骨。
2007年2月13日,正在筹备婚礼的儿子给母亲发了一条短信:
“妈,我心脏不舒服。”
一句看似寻常的唠叨,成了儿子最后的遗言。
等到潘教授赶到医院时,儿子已经离他而去。
事后,潘教授把儿子发的那条短信,默默地转到了自己的手机里。
这支旧手机一直被他带在身边,虽然老人嘴上不说,但是大家都知道,他一直在期盼,期盼着那个属于儿子的号码会再次响起。
随着年岁的增长,两个踽踽独行的老人渐渐无法照料自己。
万般无奈下,潘教授老两口去了养老院,但养老院需要子女签字担保,才能入住。
最后他们还是回到了那间满是回忆的房子,陪伴他们的只有餐桌上,儿子去世当天吃剩的半块馒头。
馒头用保鲜膜封存着,上面贴着一张黄色的便签:
“这是小宏2007年2月13日早晨吃剩的最后一块馒头。”
每一个字,都简单至极,可落在纸上尽是心碎的声音。
有人问:一个失独者是怎样活着的?
就是这样:家已不成家,日子已不成日子。
在无人关照,无人依靠的世界,活着的人能守着的,只有回忆。
05
和大家分享一个数据:
2024年,《人口与经济》杂志研究指出:
“当前50岁及以上「曾生子女无子女」妇女规模约为288.8万人,远高于一些学者此前的估算。”
要知道,这还不算50岁以下的独生子女家庭。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所有失独父母,活着都只是在咬牙坚持。
3年、5年、10年,这是失独者给自己总结出来的时间规律。
3年之内一个坎儿,最难,徘徊在生死边缘;
从伤痛中走出来,面对现实,需要5年;
而到了10年,随着自己开始步入老年,对独生子女的思念又开始加剧,自己的身体和养老问题接踵而至。
51岁的王玉琼没跨过去“3年的坎儿”。
原本是一个女强人的她,在失去独生女后,也失去了所有的自信。
女儿因病去世,她害怕孩子会遭受同样的疾病,拒绝再生育。
生意也荒废了,和丈夫离婚后,常年住在亲戚家。
最后,她把房子卖了。
所得的607万,全部分给亲朋好友,然后选择了和这个世界说再见。
全国政协委员袁伟霞的一份调查显示:
失独家庭里的父母中,50%的人患有慢性疾病;患重大疾病的有15%。
另外,心理问题严重。他们会长期沉浸在失去孩子的痛苦中,60%以上的人还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其中一半以上曾有过自杀倾向。
行走在漫天黑暗中的人,如果看不到光,是没法走下去的。
就像一位失独者说的那样:
他们这一辈经历了无数岁月的动荡和磨难,从来没有灰心过,但是这一次不行了,彻底失败了,一点希望也没有。
对于80后和90后来说,独生子女是时代刻下的身份烙印。
如今虽已放松生育管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在不断更迭。
有很多年轻人,现在都选择少生或者不生孩子。
也就是说独生子女家庭,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依然会有很多。
中国产业信息网:中国独生子女人数变化(亿)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答:
独生子女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高赞回答是:
不敢死,不敢远嫁,特别想赚钱,因为他们只有我。
我们常说,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其实,孩子何尝不是父母抵御死神最坚实的那堵墙呢?
为人子女,能够好好活着,就是对父母的安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