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备受瞩目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约两个月后,有关部门公布了一组数据。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底,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超过5700万户,占企业总量的92.3%。一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197.9万户,同比增长7.1%,超过过去三年平均增速。
在一见财经看来,这组数据意义重大,它表明市场预期持续改善,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和创业热情在不断增强,投资的信心正在回暖。尤其对于目前正处“寒冬”的民营医疗机构来说,这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又让行业看到了希望,现在突围正当时。
困境中的曙光
2014年初,《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发布;一年后的6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一系列政策“松绑”,让民营医疗机构迎来“黄金发展期”,各种民营医疗机构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2020年开始的疫情,一度让民营医院门诊量创新高,成为名副其实的“医疗系统后备军”。
不过,后疫情时代,民营医疗机构进入长达数年的“寒冬期”。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2024年,全国已有超过2000家民营医院破产,仅2024年,进入破产和强制清算程序的医院达614家,较2023年的316家增长94%。
一时间,行业风声鹤唳,哀鸿遍野,民营医疗机构的惨状令人感叹和唏嘘。另外,随着这两年国际局势的巨变,国内经济增长乏力等宏观因素影响,民营医疗机构从业者也普遍感觉“很难”。
以一见财经长期对民营经济的研究来看,民营医疗机构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所有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是一样的,不仅具有行业特点,也有很多共同的挑战。
不过,可喜的是,越是普遍感到困难的时候,也是国家高层对民营经济支持力度最大的时候,同时也是民营医疗机构转型突围的好时机。
2月17日,备受关注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说,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已纳入国家制度体系,“不能变,也不会变”,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盼民企“胸怀报国志、先富促共富”,在困难中保持爱拼会赢的精气神。
从参会民营企业家所属行业来看,代表们主要来自科技互联网、未来产业以及传统产业,但也有眼尖的网友发现,来自医疗领域的九州通医药董事长刘长云也参加了此次会议。
在一见财经看来,尽管“硬科技”目前是国家鼓励的主流发展方向,但刘长云参会,说明国家对医药企业依然重视。
GE医疗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在第五届GE医疗博鳌大健康领袖峰会上表示,在政治层面上,中国对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支持力度比任何时候都大。“中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让企业家们更有信心在中国发展。”
突围新路径
民营医疗机构的这两年陷入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一见财经看来,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政策原因。
其中对民营医疗机构影响最大的就是2021年起推行的DRG/DIP支付方式改革,按病种付费要求医院精细控制成本,公立医院可以获得财政补贴,而很多民营医院无法适应,导致持续亏损。
第二类:自身原因。
因前些年民营医疗机构狂飙,行业日子也比较好过,导致很多民营医疗机构最近几年盲目扩张,当市场变化时,医院的成本和负债高企,资金链存在断裂风险,更有甚者,不得不退出市场。
第三类:市场原因。
尽管从长期来看,民营医疗机构遍地开花,但不管从诊疗量还是患者的信任方面,民营医疗机构和公立医院还存在较大差距,加之这些年公立医院不断扩张,以及分级诊疗制度导致很多患者流向社区医院,民营医疗机构的市场空间被挤压。
尽管如此,但并不意味着民营医疗机构没有生存空间了。
张轶昊在上述峰会上表示,中国还有庞大的群体和经济健康消费需求未被满足,互联网+医养、远程医疗向乡村覆盖等领域,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张轶昊指出,AI行业的快速发展,为智慧医院的发展提供了发展良机,尤其是AI等数字化的应用场景,能够为用户提供全周期的健康管理,这都是民营医疗机构未来的巨大潜力。
在一见财经看来,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内容看似宏观,实际上也为民营医疗机构未来的突围指名了方向:利用好人工智能+,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大有可为。
面对全面数智化、智能制造和大数据浪潮,民营医疗行业必须主动拥抱变革,借助数字技术和智能平台,实现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医疗服务体系的跨越。比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构建统一高效的医疗数据平台,为用户提供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丽滋卡尔医院是这些年快速崛起的国内高端医疗服务机构之一,创始人是尚仕集团的创始人刘向丽,该医院主要针对高净值人群,定位于“精准医疗”,为用户提供包括精准筛查、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精准管理的健康保障服务。
刘向丽在接受一见财经等媒体采访时称,很多民营医疗机构是本土化的,但采用的是世界的创新技术,还有先进的医疗理念,这样可以更好的服务中国客户。
刘向丽表示,今年以来丽滋卡尔医院就在大力推动AI技术的应用,无论是从阅片、临床数据的解读和分析、以及AI健康管理,AI都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除了拥抱新技术,精细化、专业化也是民营医疗机构突围的重点方向。
过去几年,通过并购和自建双模式扩展医疗版图的海吉亚医疗集团,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肿瘤医疗集团;三博脑科医院管理集团创业二十余载,于去年成功登陆创业板。
在被问到如何面对公立医院的竞争时,刘向丽表示,民营医疗机构和公立医院永远都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共和关系。“公立体系不想做、不爱做,也做不了的就是我们的机会,我们要选细分赛道,不要去做竞争的事。”
刘向丽指出,在大健康领域,每个品牌都是自己的定位和优势,只要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健康价值,民营医疗机构的路会越走越宽。
道路曲折,前途光明
“越是风急浪高,越要锚定航线。”GE医疗中国副总裁、非公医疗业务总经理戴红东在“博鳌大健康论坛”上表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仅靠公立医院的单核驱动已明显不足,必须要有非公医疗机构的存在,尤其是AI时代,从辅助生殖到肿瘤早筛,从互联网医院到AI诊疗,非公医疗机构正在开辟一条新的赛道。
戴红东指出,公立医疗和非公医疗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游戏,而是相生相融的生态重构,未来的医疗应该是公立医疗保基本、强基层,民营力量激发创新活力,商业保险与社会医保共同发力,共同托举全民健康。
“每一次的危机都充满着机遇,医疗行业正在经历着一场彻底的革命。”戴红东表示,AI正在推动一场前所未有的医疗行业变革浪潮,会驱动产业的大爆发,这是非公医疗的新时代。
刘向丽说:“当前世界经济和中国的经济下滑有目共睹的,做企业要忘掉GDP,这几年大家都说很难,但我们新开了16家医院,如果换一种思维去思考,环境好的时候,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而环境不好的时候,大家才能拉开差距,好的企业才有机会突围。”
事实上,在很多行业经历至暗时刻时,都不乏优秀的破局者。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所说的:“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
当下,民营医疗机构需要做的就是练好内功、拥抱科技、坚定信心,奋力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