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历史上的神人,诸葛亮和刘伯温绝对算得上是天花板级别!

诸葛亮帮刘备搞出个蜀汉,三分天下有其一;刘伯温更牛,直接给朱元璋整出个大明王朝。



可这两位顶级谋士的结局却是一个天一个地:

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伯温却是被皇帝猜忌到辞职回家,最后连死都死得不明不白。

您说这当功臣的,咋就这么难呢?

不过刘伯温比诸葛亮多了个绝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最玄乎的是他临终前给子孙留了四个字预言,百年后居然分毫不差应验了!

这哪是预言,简直就是穿越时空的剧透!

这些开国皇帝,打天下时把谋士当宝贝,坐天下时就当烫手山芋,生怕他们功高震主。



刘伯温这遭遇,放现在就是职场大忌——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不过话说回来,刘伯温到底说了哪四个字?这预言又是咋应验的?

诸葛再世

刘伯温,原名刘基,生于公元1311年,自幼聪明过人,天资卓越,常被人誉为“神童”。

年幼的他熟读《四书五经》,对于天文、数学等学科也颇有天赋,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掌握许多深奥的知识。



尽管身处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刘伯温的父亲却对他寄予厚望,力求为他铺就一条通往仕途的道路。

在父亲的影响下,刘伯温的学习兴趣愈发广泛。

不仅限于经典的儒家经典,他还广泛涉猎各类历史典籍、兵书、算术、天文地理等学科。

十三四岁时,刘伯温便通过乡里举办的学问考试,名列前茅,迅速成为了当地的风云人物。



刘伯温深知,只有通过科举,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施展才华。

于是,年仅21岁的他便报考了当时的科举考试,而由于年龄未满规定,他不得不虚报了自己的年纪,凭借过人的聪明才智,一举中举。

这一历史性的一刻,标志着刘伯温正式踏入了官场的舞台。

在入仕初期,尽管凭借超群的才学和极高的政治智慧,刘伯温屡屡获得朝廷的青睐,但他却发现自己所处的官场并不像书本上那般美好。



政治权谋与勾心斗角让他感到厌倦和压抑,他开始质疑自己选择的道路。

刘伯温并不急于名利,他更注重的是自己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机会。

面对沉重的官场压力,他多次辞去职务,选择返回家乡隐居。

在家乡的日子里,刘伯温并没有因为远离权力中心而荒废学问,相反,他深入思考社会的种种弊端,并将这些思考融入到自己的著作中。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郁离子》一书,这本书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独到见解,显示出他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

书中,刘伯温论述了如何选拔人才、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治民心等问题,这些思想在当时显得尤为先进。

此书虽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但它却为刘伯温日后真正的“出山”埋下了伏笔。



正是这段隐居的岁月,才让刘伯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理念。

明朝的建立,给了他一个崭新的机会。

朱元璋,那个来自贫寒家庭的农民起义领袖,因其对文人的尊重和渴求,最终找到了刘伯温。

两人的会面并没有当初很多人猜测的那般冷漠,反而因为思想上的相契与共鸣,迅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朱元璋的野心,刘伯温深知,但也因此感到自己的机会来临了。

只有辅佐这样一位有抱负且果敢的领袖,才能实现自己治国理政的理想。

刘伯温的谋略与智慧,在明朝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并不仅仅是一个文人,更是一个策略家、战术家。



为了帮助朱元璋打败各路敌人,刘伯温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军事策略,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他所提出的“先汉后周”的战略。

通过精准的判断和对敌情的透彻分析,刘伯温帮助朱元璋在众多敌手中找准了最佳的战斗时机,尤其是对陈友谅的战役,打出了令人称奇的胜仗。



除了军事上的智谋,刘伯温还在政治上给出了许多重要建议。

经过长期的战斗和内外压力,朱元璋终于统一了大明的江山,但他并没有忘记刘伯温的贡献。

权谋之路

随着政权逐步稳定,朱元璋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原本的霸气与宽容变得更加深沉与猜疑。

在这片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潜藏着深深的裂痕。



历史上有句话说得好,“鸟尽弓藏”,这句话也正是朱元璋内心真实想法的写照。

当大明江山稳固之后,朱元璋开始越来越依赖权力,而权力的稳固往往意味着对潜在威胁的清除。

尽管刘伯温功高震主,但他在权力斗争中的姿态却并非趋炎附势,而是力求远离那些宫廷的纷争。

正是这种“高洁”使得朱元璋日渐感到不安,刘伯温的聪明才智,已经成为了朱元璋眼中的一把“双刃剑”。



他既是帝王的得力助手,又是潜在的威胁,这种微妙的关系在日后的宫廷政治中逐渐浮出水面。

朱元璋通过各种方式,将刘伯温的风头压制在众多权臣之下。

在开国初期,刘伯温由于功勋卓著,被认为是重中之重。

当时的其他开国功臣,尤其是李景隆、李景隆的党羽等人,渐渐成为了朝廷的“新宠”。



这些人在朱元璋面前的恭维和表现,使得刘伯温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通过暗中挑拨刘伯温与其他大臣之间的矛盾,朱元璋巧妙地让刘伯温在朝廷内外的支持逐渐瓦解。

朝堂上,许多不满刘伯温的官员开始联合起来,甚至向朱元璋进谗言,指责刘伯温在幕后操控权力。



面对这种情况,刘伯温并未反抗,他仍旧坚持自己的原则,保持着与众不同的高洁品性。

朱元璋将刘伯温的作用变得更为局限,在一些关键决策中,朱元璋开始直接绕开刘伯温,采取其他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局面持续了多年,直至刘伯温的身体日渐衰弱,他的政治生涯也进入了尾声。



刘伯温的最终归隐并非是完全的选择,而是深知在朱元璋的猜疑中,再难施展自己的抱负。

朱元璋最终将刘伯温“软禁”在朝,不允许他再回到家乡。

临终预言

刘伯温的生命虽然充满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但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临终前留给后人那则神秘的预言。

这则预言不仅令人惊叹其准确性,更让后世为之震撼。



临终之际,刘伯温并未因自己一生的荣耀和成就而感到安慰,相反,他深知权力的无常与命运的捉弄。

作为一位智者,他的眼光远超凡俗,甚至能够洞察家族的未来。

这则预言,就是他留给后代的最后赠言,一种奇妙的“安排”,在百年后的历史中应验得淋漓尽致。



据记载,刘伯温在弥留之际,曾召来自己的儿子,神情凝重地告诉他:

“勿入仕,不必忧,九世方兴。”

九世方兴,这个看似普通的预言,其实潜藏着巨大的玄机。

刘伯温告诉子孙后代,他们家族的兴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漫长的岁月沉寂,直到第九代的某个时刻,才会迎来真正的复兴。



刘伯温不仅提醒儿子们不要贸然涉足官场,他也告诫后代,无论发生什么,都不必忧虑,因为“九世方兴”这句话注定会应验。

刘伯温的长子刘琏和次子刘璟,他们分别尝试进入官场,但最终的命运却如同刘伯温所言,未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刘琏在年轻时曾是父亲的骄傲,继承了刘伯温的许多才智,并试图效力于朝廷。



在政治斗争的风云中,刘琏并未能稳住自己的地位。

经过一系列的阴谋和陷害,最终他选择了自尽,用自己的生命为自己和父亲争取清白。

刘璟的结局更为凄凉,虽曾有过一段时期的朝廷任职,但在经历了靖难之役后,他最终因未能随朱棣归顺,而被迫入狱,最终死于狱中。

两兄弟的命运,可以说与刘伯温的预言不谋而合,正如他所说,“勿入仕,九世方兴”的告诫,成为了他们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



即便刘家历经了长时间的沉寂与衰落,但刘伯温的预言并未因此终止。

直到明朝时期的弘治年间,刘家终于迎来了“九世方兴”的那一刻。

刘瑜,作为刘伯温九世孙的他,终于在明朝朝廷中崭露头角。



随着刘瑜逐渐崭露头角,刘家的复兴开始步入正轨。

在刘瑜的领导下,家族的权力再度扩展,家族的财富和地位逐步恢复,甚至得到了朝廷的更高奖励。

弘治十三年,刘瑜被朝廷授处州卫指挥使,这一职务让他完全掌控了地方的军政大权,刘家的影响力达到了巅峰。



而在刘瑜的领导下,刘家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新的高度,还通过他精明的理财和人才选拔,使得家族的财富不断增长,世代传承。

这一切的发生,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奇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