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孙喜增 赵蕾 王发艳 刘佳 安阳台记者 申丹
2025年4月5日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纪念日。60年前,林县人民欢庆干渠通水,60年后,渠水长流,精神常在,红旗渠的故事有了更加丰富的演绎方式。
春日太行,山花烂漫,河南林州,这个有山有水有精神的城市,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
在林州黄华镇止方村,26岁的民宿老板倪振翔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倪振翔:“从五一开始往后,都算是旅游旺季了,然后到整个暑假,然后一直到国庆,这期间只要是假日的话,就可以保持满房。”
平整的道路,修缮一新的村舍,止方,这个曾因"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而深陷贫困的村庄,现在也成了网红打卡地。
游客王先生:“比之前干净整洁了,尤其是路修的特别棒。像有些新能源车过来如果充电的话,也是满足了这方面的需求。
依托红旗渠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林州不断丰富拓展文旅业态。
一大早,林州市姚村镇下里街村迎来了今天的第一批研学团队。村委委员、田园综合体讲解员侯明浩:“这个是我们村庄前后整改样貌对比图,上面那一排就是我们这个村庄2020年之前的样子,路面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出行很不方便。”
依托洹河穿村而过的有利条件,近年来,下里街村通过流转土地,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水产养殖和蔬菜、水果、水稻种植,沿河两岸修建观光步道,并逐步开发了以传统农耕为主题的研学旅游项目。
1800平方米的现代农业科普大棚是村里研学产业链上的又一亮点。村党支部书记曹朝勇告诉记者,不同于传统的土培方式,这里的农作物是通过基质培、水培、气雾培等科技栽培方式种植。曹朝勇:“往后的农业就是产业化,工厂化,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职业了。从传统的农耕文化到现代农业,要让孩子们爱上农业,爱上农村。”
关于乡村振兴,曹朝勇有自己的理解:“下一步要成立下里街村青年商会,我算了算在外面小有成就的将近20人,这是一个很大的力量。怎么样把农家院儿利用好,发展庭院经济,和研学结合起来,带动村民也能增收。你不自己想办法,一直向上边要钱,你永远不会壮大,就是靠自力更生,这就是红旗渠精神最重要的内涵。”
太行山下、红旗渠畔,一条条道路,一个个村庄,都带着明显的红色文化标识。2024年,林州市接待游客1965.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1%、12.9%,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
当新质生产力的春潮涌动太行,林州儿女以更加澎湃的姿态,奔向高质量发展的星辰大海。
国家级经开区——林州红旗渠经开区内,以电子信息类企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增长。2024年,该区综合排名在全国229家国家级经开区中居第43位,取得建区以来最好成绩。
经开区内的国家863红旗渠科技产业园,是张栋豪带领团队凭着一股子犟劲儿建成的,“林州人骨子里有一股犟劲儿,这种犟劲儿上来以后,要么不干,要么就一定要干成。”张栋豪说。园区先后获批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建设之初,包括一些专家在内,很多人不相信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竟会诞生在一个县级城市。总经理,41岁的张栋豪用一组数字回应了人们的质疑:“17年规模建设,到18年税收才550万,到23年是5.5个亿,花了6年时间增长了将近100倍。”
2024年,园区产值达169亿元,注册企业5300多家,入驻企业510多家,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2家,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家,为林州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张栋豪说:“林州就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林州以前开了一个人工天河,做园区也能创造奇迹,把它建成亮点,当成起点,这是我们的第一步,第二步,我们一定要培育出来一个上市企业。”
从园区远望太行山,春意盎然,张栋豪和园区里的创业者们在大山的见证下追逐着自己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