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一代文学巨匠郭沫若去世,享年86岁,许多人都发文吊唁。可人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仅仅八个月之后,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居然自杀身亡,也随郭沫若而去了。那么于立群究竟为何自杀?郭沫若又有着怎样的婚姻?
郭沫若一生成绩斐然,但在婚姻情感方面,郭沫若的经历就比较复杂了,用比较正面的词汇形容,就是风流、多情而不拘小节,郭沫若自己也承认这一点。
郭沫若的第一个妻子是父母给他安排的,名为张琼华。家人为了让郭沫若接受这一婚姻,骗他说张琼华是个读过书的新式女子,郭沫若婚后才发现这都是谎言,几天后就离开了,虽然没有与张琼华离婚,但两人婚姻也名存实亡。张琼华此后一直孤独地生活着,直到1980年去世。
1914年郭沫若东渡日本留学,在这里结识了出身日本望族的佐藤富子。郭沫若对佐藤富子一见钟情,给她写了好几首情诗。
佐藤富子也对郭沫若很有好感,尽管家里坚决反对,但她还是和郭沫若结婚了,为此和家族断绝了关系。郭沫若为她取名安娜,两人生育了五个孩子。
而在1934年,郭沫若又和于立忱有过一段情愫。于立忱出身官宦家庭,祖父于式枚曾金榜题名,在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二,后来又当过吏部侍郎,父亲于孝侯和母亲岑德芳也都是文化人。
于立忱在这种家庭氛围下也是从小喜欢文学,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毕业后就成了一名记者。
1934年,于立忱在《大公报》的资助下到日本治疗肺病,同时也担任《大公报》的驻日记者,她的住处与郭沫若相距不远,两人就这么认识了。
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文学追求,经常诗文唱和,令安娜深感不安。不过因为安娜的存在,两人应该并没有进一步发展关系。
1937年初,因为《大公报》不再资助于立忱,她只能回国,暂居上海。但令人震惊的是,于立忱短短几个月后竟然自杀了,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她妹妹数十年后也步其后尘,而且自杀方式都一样,都是自缢身亡。
于立忱的妹妹正是于立群,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郭沫若毅然抛下妻子安娜和几个孩子回国,投入抗战浪潮中,也由此结识了同样积极参与抗日的于立群。
郭沫若离开时显得很从容,也没有带什么东西,安娜还以为他只是像往常一样出去工作了,万万没想到他竟然就此不辞而别,而且这一去就成了永别。
终其一生,安娜也没有再见到郭沫若。
关于郭沫若为什么不带妻儿回国也有多种说法,可能是郭沫若担心带上妻儿目标太大,容易被日本军警盯上,就无法回国了,可能是郭沫若认为回国后要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妻儿难以承受,也可能是郭沫若担心抗战期间妻子的日本人身份太过敏感,可能成为攻击对象。
不过无论如何,郭沫若这一行为本身其实无可厚非,但他之后对待安娜的方式就有争议了。
安娜因为郭沫若回国而被逮捕入狱,遭到日本军警严刑拷打,好不容易才出来。即便如此,她还是坚持了下来,含辛茹苦抚养几个孩子长大。
在此期间安娜也多次写信给郭沫若,但由于战乱不断,这些信件基本都石沉大海。直到1948年,安娜才偶然得知了郭沫若的消息,立即携儿带女渡海来找郭沫若。
好不容易找到了郭沫若的住处,郭沫若却闭门不见,只是让二人共同的朋友出面劝说安娜。
安娜这才知道郭沫若不但和于立群结了婚,还生了孩子,也不愿意再见她。伤心之下她也没有再纠缠,就这么离开了。不过周总理注意到了她,将她请了过来。
安娜入了中国籍,还当过全国政协委员,1995年在上海去世,享年101岁。
再说于立群,她长得和姐姐很像,或许郭沫若也是从她身上看到了于立忱的影子,他后来说:“我有责任保护立群”。
于立群也是一名文艺青年,早就崇拜郭沫若,两人一见如故,第二年就结婚了。
之后郭沫若漂泊各地,于立群也跟着他东奔西走。原本于立群当过作家和演员,也曾有自己的事业,但为了郭沫若,她抛下了一切,专心当他的秘书,既辅助他工作,也照顾他生活。
郭沫若能写成这么多作品,其中也有于立群的功劳。正是因为有她存在,郭沫若才得以专注于创作,而搜寻、筛选资料和誊抄文稿等工作全都由于立群做了。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又兼任科学院院长,于立群的工作量就更大了。因为身为领导和革命文人典范的郭沫若要经常接待客人,而为了不耽误郭沫若创作,联络和招待工作也是由于立群安排,有时还负责做饭,郭沫若只需要和客人谈话就可以。可以说,于立群为了郭沫若着实是作出了巨大牺牲,很少有休息的时候。
特殊时期到来后,郭沫若一家也受到了冲击,儿子郭民英在巨大压力下自杀,此事给于立群带来了很大打击。而且此时郭沫若的身体也不行了,多次因肺病进医院,他后来也是因肺病去世。
于立群则守护在郭沫若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其实此时于立群自己的身体也不太好,之前就查出过神经官能症,但为了郭沫若,她可以不顾自己的身体。
可惜的是,即便有于立群的悉心照顾,郭沫若还是在1978年去世了,这给本就已经身心俱疲的于立群带来了致命一击。此后她拒绝了所有采访,也不再参加公共活动,只是在家专心整理《郭沫若文集》,完成丈夫的遗愿。而在整理工作完成后,于立群也自缢身亡,随丈夫而去。
于立群为何自杀呢?有人说是因为她对丈夫太过深情,但这应该只是原因之一。自古以来深情夫妻都不少,但像于立群这样因丈夫去世就自杀的也是极少数。
之前说过,于立群自己身体也不好,本就备受病痛折磨,而郭沫若的去世显然也加剧了这一痛苦。
现在都有重病患者想自杀来结束病痛的事情,更何况当时医疗技术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因此于立群自杀可能也有病痛的因素。
并且从于立群的经历我们就可以看出,她婚后的人生完全就是围绕郭沫若运行的,郭沫若不但是他的丈夫,也是他的精神支柱和密不可分的合作伙伴。
她为了郭沫若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辅助郭沫若,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
而这就导致一旦郭沫若去世,支撑于立群生活的支柱也轰然倒塌。她的人生已经和郭沫若绑定在了一起,风雨同舟几十年,如今郭沫若不在了,于立群也顿时陷入空虚之中,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了,也不知道生活下去的意义何在。
因此,于立群的自杀实际上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可以想象,于立群本就与郭沫若感情深厚,又为了郭沫若几乎放弃了一切,郭沫若的去世自然让她难以接受。
而她之前就受过儿子自杀的打击,自己身体也不好,最终便选择了轻生。郭沫若在情感上是相当洒脱的,但曾与他有过情缘的女子却背负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