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中医药文化的沃土上,有一位医者以“民”为姓、以“德”为方,三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用仁心仁术为无数患者点燃希望之光。他,就是方赞育堂的余重九医师。从青丝到白发,从乡野到城市,他始终践行着一个朴素而崇高的信念:“医者,为民而生。”
余重九的诊室从不设“门槛”。无论是衣衫褴褛的农民,还是辗转求医的肿瘤患者,他总是一视同仁。“开方子要便宜,治病要见效”是他的行医准则。曾有患者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他主动减免诊费,甚至自掏腰包垫付药资。“中医是百姓的医,不是‘贵族医’。”他常这样告诫弟子。
这种“民”医精神,源于他的师承与家风。幼时目睹乡邻因贫病交加而无钱医治,他立志学医济世。师从江西名医后,他更将“医乃仁术”刻入骨髓。如今,他的诊室里挂满了患者送的锦旗,其中一面写着“三十载悬壶济世,一颗心为民解忧”,恰是他生涯的缩影。
在肿瘤治疗领域,余重九以“扶正祛邪”为核心理念,结合江西道地药材,独创了一套中西医结合疗法。他认为:“肿瘤不是‘绝症’,而是身体失衡的警钟。中医的优势在于调理整体,而非仅攻病灶。”
一位晚期肺癌患者被西医判定生存期不足半年,经余重九辨证施治,以黄芪、灵芝等扶正固本,辅以白花蛇舌草攻坚散结,患者带瘤生存至今已逾五年。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余重九坦言:“中医治肿瘤不求速效,但求稳中求进,让患者活得有质量。”
在不孕不育领域,余重九同样声名远播。他提出“肾主生殖,肝调气血”的理论,针对女性宫寒、男性精弱等症,以“温肾疏肝”为法,配合针灸与膏方调理。
一对夫妇婚后八年未孕,四处求医无果,最终在余重九的调理下成功诞下健康宝宝。患者感激道:“余大夫不仅开药,更教我们调作息、养心神,这才是真正的‘治本’。”
尽管声名渐起,余重九仍坚持每日限号,确保每名患者问诊时间不少于20分钟。“望闻问切,缺一不可。若为赶进度而草率开方,是对中医的亵渎。”他拒绝商业炒作,更婉拒高价坐诊邀请,选择留在基层医馆,“这里才是老百姓最需要我的地方”。
如今,他带教的十余名弟子中,有人已成为三甲医院骨干,有人返乡开设诊所。他总说:“中医的根在民间,只有让更多年轻人扎根基层,这门学问才能真正活起来。”
余重九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润物无声的温暖。他用三十年诠释了何为“医者父母心”,也用疗效证明了中医在疑难杂症中的独特价值。正如他所言:“医生的价值,不在名利,而在患者笑着走出诊室的那一刻。”
在快节奏的现代医疗环境中,余重九这样的“民”医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医回归初心的路,也温暖了无数平凡人的生命旅程。